
南京德基广场设会员专厕 需年消20万 商场用如厕权划分顾客等级引热议!

德基广场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暂未接到反馈”,但承认会员专厕的设立是为节假日提供便捷服务。然而,当记者询问“为何不通过扩容普通厕所解决问题”时,对方未作回应。这种沉默与二手平台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商业逻辑与社会伦理的深刻冲突。
德基广场的“厕所特权化”并非孤立事件。作为2024年以245亿元销售额反超北京SKP的“全国店王”,其运营策略始终围绕高净值人群展开:从专属停车位、私人导购到隐秘电梯,从Tom Ford护手霜洗手液到戴森吹风机,每个细节都在强化“精英消费”的符号价值。
“基础生理需求被包装成限量版奢侈品,如厕行为演变为需要资格认证的社交仪式。”社会学教授王明指出,“这种将日常需求异化为身份符号的商业逻辑,既暴露了消费社会的荒诞性,也揭示了资本将一切事物商品化的无限贪欲。”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骨肉瘤首诊误诊率达32.6%,而德基广场却将医疗资源错配的认知盲区转化为商业机会——当普通患者为挂号排队发愁时,高端会员正享受着“优先如厕权”。这种对比刺痛了公众神经:“连厕所都要分三六九等,这个社会是不是病了?”
德基广场的会员体系本质是一场精密计算的商业策划。据2024年财报,其天象会员占比仅3%,却贡献了68%的营收。这些客户平均每月到店4.2次,单次消费超1.8万元,远超普通顾客的0.7次和260元。
“高端商场的分层策略就像金字塔。”零售专家陈磊分析,“通过专属服务黏住顶端客户,用网红场景吸引中产打卡,再以免费设施留住普通游客。但会员专厕的出现,意味着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当基础服务也开始设限,商场可能正在透支公共空间的包容性。”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某社交平台调查中,62%的受访者认为“会员专厕加剧了社会不平等”,45%的人表示“会因此减少光顾德基”。而二手平台上的会员码交易,某种程度上正是公众对这种分化的无声反抗。
德基广场的“厕所特权化”运动,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消费社会的复杂面相:一边是商场用20万门槛构建的精英俱乐部,一边是二手平台用5元二维码实现的“特权民主化”;一边是资本对身份符号的疯狂包装,一边是民间对等级制度的戏谑解构。“在这个时代,连最基础的生理需求都难逃被符号化的命运。”评论员李薇在专栏中写道,“当商场开始用消费金额划分如厕等级,公共空间就变成了检验阶级的试金石。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某个厕所的门槛,而是这种将一切事物商品化的思维惯性。”目前,这场由厕所引发的消费社会实验仍在持续发酵。德基广场的会员专厕或许只是开始,当商业逻辑不断侵蚀公共领域的边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在智能玻璃门前排队的“普通人”。而如何守护公共空间的平等属性,或许才是这场争议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命题。
以上就是【南京德基广场设会员专厕 需年消20万】相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宫外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