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厦门科学城:科技创新永远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

访客 2024-06-18 09:26:14 48552 抢沙发

厦门同安老城区西北隅葫芦山南麓,苏颂故居“芦山堂”坐落于此。

苏颂,从政近六十年,位及宰相。政治家身份之外,他还兼具科学家、天文学家、医药学家等身份,被誉为“钟表的鼻祖”,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便是由苏颂主持创制的,曾代表了北宋天文科技巅峰水平。他被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赞扬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被后世称为引领宋代“黑科技”的一代贤相。

人们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发扬着苏颂精神,科技与创新的生命力持续延续。作为推进“苏颂工程”的重要载体,厦门科学城被定位为城市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培育地。

自2023年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正式启动以来,厦门科学城的建设全面提速。最先发力的Ⅰ号孵化器,引进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牵引带动北大、清华等20多所“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来厦转化,项目储备库入库“高研值”项目300多项,超过80个项目顺利落地。

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厦门市科技局供图

Ⅱ号孵化器也在稳步推进,选址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翔安园),聚焦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领域,主要承载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筹)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打造国际技术转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从千年前的科学巨匠苏颂,到当前火热建设的厦门科学城,厦门依托省创新实验室、标杆孵化器等载体,在原始创新、未来产业培育上,探索着一条前沿新时代的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真正匹配眼下社会或产业的发展需求

嘉庚创新实验室与翔安创新实验室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在技术储备、成果转化、人才储备及前瞻布局上已经形成了体系。

2021年12月翔安创新实验室获批成立,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其核心班底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却有着近30年的生物医药研发基础。团队长期深耕原始创新、底层技术攻关,进行生物医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现已成长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内产学研合作的突出代表。团队已研制出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HPV疫苗、全球首个艾滋尿液抗体自检试剂等体系化原创产品。

夏宁邵团队将“解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要”作为研究方向,翔安创新实验室传承了“科学技术研究来源于社会,用于社会”这一风格。

“最后还是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室所有工作衡量的最终指标。”翔安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实验室要做的是一种‘催化’,投入降低一点,周期缩短一点,成功率提高一点,就够了。”

促进原始创新,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造福更多人群并保持团队的持续研发能力,缩小创新成果与社会应用之间的鸿沟,是翔安创新实验室在着力构建的技术转化体系。

转化环节与整个社会体制密切相关,产学研合作依然是最为快捷和高效的转化方式。除了通过科技成果孵化新企业,也可以针对有需求的企业,为其供给科技成果、提升生产效率。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们长期和不少同行企业进行多层面的交流和对接,努力凝练出行业需要解决的共性技术问题,或其更深层的科学问题。通过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自由探索来源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研究问题,一方面以‘有组织的科研’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上述负责人表示。

“催化”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却有诸多链条性、体系性的学问在里面。从基础研究到真正用于社会生产生活,还有着长远的距离。生物医药行业,从机制探索、药物发现,到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再到工艺开发优化、临床试验、监管评价、医保支付,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让整个链条失败。复杂体系下的每一个长处都要得以保留,每一个劣势都要去改进。

链条的各环节都如此重要,以至于对科研团队每一个人的要求都是,“不仅要懂技术,也要懂管理”。

“只懂管理不懂技术,就像水上的浮萍。只懂技术不懂管理,这个团队一定做不大。现在的科技发展都是体系化的集成攻关,不再是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

翔安创新实验室正在建设的新园区。受访者供图

翔安创新实验室正加紧建设新的科技园区,进行概念验证、工艺开发、试验放大。“努力建设成一个优质的过滤器,让真正有前景的项目尽快尽好地跑出来;还比较初期的项目,可以再继续得到更好的积累。”

与翔安创新实验室聚焦在生物医药领域不同,作为福建首批四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嘉庚创新实验室致力于打造能源材料领域的“科技加速器”和“产业发动机”。

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筹建嘉庚战略新兴产业科创基金,解决早期项目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借力各级政府在产业链、政策、园区等方面的资源,共同建立嘉庚科创产业加速器;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条件,在跨学科聚力协同、共享空间、公共仪器、投后运营、企业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

面向国家能源战略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在氢能、半导体、未来显示、仪器装备等领域梯次布局科技产业化研发项目80余项,已孵化20余家高科技企业。

孵化器的机制:以赛引才、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厦门科学城环东片区,高楼林立,方圆数公里内,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资源汇聚。

各种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有效匹配,“同一栋大楼里串个门,便可能谈成一门生意。”厦门科学城已发展成为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来厦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2023年3月29日,厦门出台《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核心目标,聚焦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四个方面提出18项重点任务。

同年11月30日,首届“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决赛在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举行。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基因与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相关领域硬核科技创业项目同场竞技。全国5个分赛区共吸引12个国家335个硬核创业项目参赛,30个获奖项目中已有21个项目落地厦门科学城。

“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是“苏颂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举办技术创新赛,探索科技招商引智新机制新模式,以赛引才、以赛促产,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遴选厦门市域外优质科技创业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科学城。

厦门航工科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一比赛契机下选择来厦发展的企业。创始人张松在获得大赛一等奖后,将公司落地厦门科学城。

作为一家聚焦高性能激光技术的企业,与厦门正在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厦门拥有数量众多的汽车整车厂和零配件公司,对精密机械加工的需求高,也为张松的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打开局面。

“‘苏颂杯’是一个起点,有资金奖补及场地租金优惠,可以节省较多的研发成本问题。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可以布局市场,进一步反馈到技术上进行改良创新升级。”张松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的激光加工技术已经有20年,但原来的设备相对落后,跟不上工业领域的新要求,在逐步被替代。“我们也是抓住这块市场机遇,虽说是智能制造、激光制造,但驱动我们的技术还是数字技术,也符合福建省的产业定位和战略规划。”

航工科云研制的超高性能全过程应力实时调控高精密高速激光装备。受访者供图

这一技术领域涉及机械结构、计算机、工业设计、光电、材料等学科。“我们的精度控制得比较好,针对热胀冷缩的形变,有一套成型的算法体系,可以提前预知形变方向。针对于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不同环境下的各种金属部件,包括锌钢板、铝钢板及常见的非金属材料,做过大量的实验,有十几年的积累,形成了相应的数据库,可以在加工之前判断出它的形变规律。”张松告诉记者,在激光焊机与切割加工的时候,就会提前把程序标好,针对于形变实时调控,从而大幅度提升精度。

借助中关村成果转化基地,厦门航工科云与北航等高校建立联系,技术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都在布局。张松说,目前正稳步推进,拓展市场及技术研发。“福建营商氛围还是比较好的,政府的服务意识也非常强。招商引资方面,办理营业执照、场地租赁及后续政策的分享、资源的对接,都会给予很大的帮助,节省了我们的时间精力。产学研方面,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也有经费、服务协助企业。”

2009年,厦门市学习借鉴台湾工研院经验,成立了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支撑者、创新生态的打造者。作为厦门首个“创新飞地”,厦门科学城(北京)创新成果培育基地设置在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北航天汇孵化器内,就由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联合运营。

2023年,厦门市科学技术局新签约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等8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落户厦门的企业代表蓝威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阮进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们看重厦门的电子、LED、高端装备产业链,为电子元器件、复杂的电子机械进行产品设计早期的可靠性综合评估,即基于产品的数字样机进行可靠性仿真评估。过去中国制造业和国外的差距是不够可靠,良品率不高。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这些高科技企业,提高良品率及可靠性稳定性,并延长产品的寿命。”

蓝威可靠性工程研究院的软件工程师正研发产品。受访者供图

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康锐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蓝威数值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国自主CAE软件领域多年的领军企业。在与厦门市科学技术局达成合作之后,蓝威数值将总部从珠海搬到厦门,助力厦门的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产业升级。去年签约到现在,已获得超三千万元的订单。

很多研发团队、产业化项目正在向科学城聚拢。

在市科技局的牵头下,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转化的首个科技成果——高性能浮力材料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2020年,该团队研发的空心玻璃微球和树脂基材复合而成的浮力材料成功应用于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大国重器“奋斗者”号,突破万米深海,使我国处于世界载人深海装备领域的顶尖行列。依托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在空心玻璃微球、高性能树脂和成型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组建了中科海锐(厦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团队非常关键,每个人分工明确。科学家团队专心做研发,我们做好市场拓展。”中科海锐副董事长李辉选告诉记者,术业有专攻,依靠“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人才结构,做好科学家们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科技创新永远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

经历了前期谋划和艰难沟通,厦门科学城已经进入从搭框架向强功能转变的阶段。

作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LED、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产业的聚集高地,厦门的光电显示产业产值超千亿。这一领域,也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2003年7月,国家科技部半导体照明调研组来到厦门,从此拉开厦门LED产业发展的大幕。这一年,厦门开始对LED产业倾注大量关注与支持。2003年6月,“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启动,厦门3个月后便成立市政府分管副市长领衔的厦门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协调小组。彼时,厦门被公认为全国LED产业“响应最早、反应最快、组织最实”的城市。全市形成了“人人知道光电、处处谈论LED”的热潮和氛围。厦门重视并大力支持LED发展成为海内外业界的共识,海外企业、台资企业纷纷来厦考察和合作。

科技创新永远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

近年来,厦门市从产业关键环节补链、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企业服务、加强政策扶持、建设产业生态等五方面入手,围绕支柱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建设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机械装备、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千亿产业链群。

2003年开始,厦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后培育科技先导产业,一直到2019年推出未来产业的培育机制,这些举措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而厦门科学城将成为厦门科技创新的新引擎、发源地。在机制和产业化上下功夫,科学城是厦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不断衍生出新的科技成果,甚至新的模式、新的业态。不仅产生实体经济效益,也提升了高端科技创新创造的能力。

高回报往往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的,对于科技创新,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厦门科学城致力于为科学家、技术人才提供没有后顾之忧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厦门成为开放思想、模式创新的高地。与此同时,科学城也在推进Ⅲ号孵化器的建设,并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科学城的国际化进程。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855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