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刘震云:在文明互鉴中看见生活的共通与河南的温度

访客 2025-08-29 16:53:58 73773
刘震云:在文明互鉴中看见生活的共通与河南的温度摘要: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主论坛在郑州举行。论坛现场,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主...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主论坛在郑州举行。论坛现场,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主席刘震云以《谈谈数字阅读新图景》为题进行分享。

刘震云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里,科技的力量永远无法被忽视。从纸的发明到AI的兴起,科技的核心要义始终是让交流更便捷。在他看来,交流是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键路径,唯有知晓他人的长处,才能看清自己的短处,进而实现取长补短、文明互鉴。

世界上近二百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与信仰,这虽可能引发地缘冲突,但人类在“生活”层面有着本质的共通性:一天三顿饭,是多数人的日常。刘震云表示,阅读对方民族的文字、文学与文化,正是打破隔阂、实现深度交流的便捷手段。

作为一名作家,刘震云深切感受到数字阅读与出版带来的改变。过去,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依赖信件,周期漫长;如今,数字平台上的即时留言让交流“像水流一样迅速”。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不同民族的读者会对同一人物、情节提出迥异的看法。

“这些不同的看法对于这本书已经没有用了,但是对于你下一本书还是有启示、有好处的。”刘震云说。

在与全球读者的交流中,刘震云发现有三个人物格外受喜爱,且都与河南紧密相关。

《一句顶一万句》里的老詹便是其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米兰传教士老詹来到河南延津,四十余年的时光里,黄河水让他的蓝眼睛变黄,羊肉烩面让他的高鼻梁变得“像面团”,连冗长的意大利名字也被简化成亲切的“老詹”。

老詹住在废弃破庙,在油灯下给外甥写书信,分享对教义与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说中国包子和意大利披萨的区别,不过是“馅在里还是在外”。老詹的外甥后来还成了米兰大教堂的大主教。刘震云在米兰见到这位大主教时,笑着调侃:“你可是被延津文化熏陶出来的。”

另一部作品《一日三秋》的传播,同样是文明交流的生动例证。这部戏在国家话剧院上演时,导演是远自智利的卡罗琳娜。这位与中国相隔万里的导演,被戏中充满幽默的河南故事吸引:活了三千多年的仙女花二娘,总钻进延津人的梦里听笑话,而河南本就是“孕育幽默的土地”。刘震云提到,中国文化对后现代元素的接纳早有传统,从《封神演义》《西游记》到《聊斋》,皆能找到印证。

卡罗琳娜在导戏期间,曾给智利的母亲写信:“在这里导戏、生活,和在智利没什么区别。”她觉得戏里的樱桃、明亮、马小明,仿佛就生活在自己的家乡,甚至因这份共鸣“突然想家”。而当她回到智利后,又给刘震云发微信:“我又想中国了,想花二娘了。”这份跨越国界的情感联结,正是文学与交流的力量。

谈及家乡河南,刘震云总结了河南人的四个特点:能吃苦、能吃亏、能成事、特幽默。刘震云表示,河南人擅长用幽默化解生活中的难题,这是一种融入骨血的生活智慧。“别人总说我幽默,可我在村里是最不幽默的那个。”刘震云笑着补充。

刘震云还向中外嘉宾推荐胡辣汤、羊肉烩面、浆面条等河南美食,并诚挚邀请中外嘉宾到河南开封、洛阳、安阳看一看,更要去他的家乡延津走一走,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温度。

责编:王时丹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