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出生时仅一瓶矿泉水的重量,医护日夜守护助早产儿“披荆斩棘”

访客 2024-03-07 12:18:54 43443 抢沙发

喂奶时,宝宝的小手紧紧抓住护士的手

患儿家属送来“最萌”锦旗致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刘姗姗

550克,一瓶纯净水的重量,也是“巴掌宝宝”希希(化名)出生时的体重。去年10月11日,在妈妈的子宫里仅生活了29周零3天(正常怀孕周期40周)的女婴紧随双胞胎姐姐之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意外降生。

不足巴掌大的身体、胳膊只有成人小拇指粗、“胶冻样”的皮肤、微弱的呼吸……希希还没有来得及发出第一声啼哭,医护团队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复苏抢救。随后,希希被送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始了“人生第一场历险”。142天的抢救和治疗,对于医护团队和孩子家人来说,每天都在“走钢丝”。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希希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出院标准,体重也长到了2000克,并顺利回家。

3月6日,抱着出院近一周的女儿希希,妈妈张女士(化姓)回想起这142天里的点点滴滴,内心百感交集,“感谢所有医护人员和我们一样,从未放弃过希望,如果说是我们给了孩子第一次生命,那医护人员142天的守护就给予了她第二次生命。”

1

产妇孕29周突发早产,双胞胎妹妹出生时体重仅550克

张女士(化姓)今年35岁,去年4月,她怀上了一对双胞胎,这一消息让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本想着平静地等待腹中的宝宝长大,不料张女士的孕期情况却犹如坐“过山车”,孕19周时张女士被查出妊娠期高血压,期间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羊水少反复住院,之后的一次产检时又发现两个胎儿体重相差过大。

保胎至29周时,张女士在家中突然见红,之后便住进了武汉市中心医院产科。由于孕周太小,张女士的血压也极不稳定,产科熊国平团队立即为她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一方面使用药物尽可能延长孕周,让宝宝们能在妈妈肚子里多待几天;另一方面联系新生儿科,随时为双胞胎的出生做好抢救准备。

入院后的第三天晚上,张女士突然发作,宫口扩张非常快,且胎儿一个为头位,一个为臀位。产科医生当机立断,紧急将张女士送入手术室。很快,产科医生、麻醉医生、助产士、手术室护士、新生儿科医生等十余名医护人员集结。由于丈夫刚送完晚饭回家没能第一时间陪在她身边,独自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的张女士有些不知所措,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熊国平察觉后,一边帮她擦去眼泪,一边轻声安慰道:“不用怕,有我们在。”

两个宝宝在妈妈子宫里只待了29周便匆匆降生。出生时,姐姐体重为1030克,妹妹希希体重仅有550克,身体只有成人巴掌大小,手臂仅有成人手指粗细,全身皮肤薄嫩呈胶冻状,血管隐约可见。随后,姐妹俩被送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始了“人生第一场历险”。

躺在保温箱里,姐妹俩身上插满各种管子,皮肤薄,胸廓随着呼吸机的节律一起一伏,生命极为脆弱。该院新生儿科主任姜红介绍,在医学上,小于1000克的宝宝被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他们出生时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呼吸、消化等重要脏器系统发育不成熟,因此出生后将面临重重险阻。“对于早产、超低体重儿,所有操作和处理都必须精细化,特别是出生体重只有550克的希希,每一项救治措施都是在与死神搏斗。”

2

医护助力巴掌宝宝“披荆斩棘”,一路“闯关”创造奇迹

由于早产,肺部发育不成熟,姐妹俩出生后就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医护人员在姐妹俩的气管内注入了肺表面活性物质,以稳定呼吸的同时,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精细微调参数,力求保护她们娇嫩的肺部。幸运的是,姐姐很快从有创呼吸机过渡到无创呼吸机,但希希因为肺发育极度不成熟,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住院期间反复出现呼吸及心力衰竭,终于在120余天后脱离呼吸机。

希希的胃肠道不成熟,暂时不能像足月宝宝一样通过吃奶获取足够的营养,需要依靠静脉营养来维持生命。姜红介绍,给药的留置针一般只能使用3-4天,而PICC置管可使用长达数周至数月,这条生命通道打通后,希希不仅可以持续得到营养支持,同时还能减少穿刺的痛苦和风险。可对于新生儿来说,这一操作难度大、无菌要求高、过程复杂。此时,希希的手臂只有成人的拇指般粗细,可选择的血管十分有限。针对这些情况,新生儿科静脉治疗团队制定了各种应急措施,在希希细如发丝的静脉上成功开通了“生命通道”。

对于几乎没有免疫力的早产儿来说,挺过感染关往往最为艰难。出生十余天后,希希就遭遇了第一次生死危机,她突然出现呕吐、腹胀、便血等情况,呼吸情况也变差,医生判断是致死率极高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必要时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感染较重,入院时置入的PICC导管需要拔除,但希希还需要长时间进行静脉药物治疗,随后麻醉科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颈内静脉CVC置管术,重建了一条“生命线”。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希希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顺利挺过了感染关。

营养关也是早产儿要攻克的重要关卡。由于患儿的吞咽和吸吮功能还不协调,护士坚持对其进行口腔运动训练干预,以此来刺激吸吮反射,从奶鼻饲到直接喂养,从最开始的每次0.5毫升、1毫升、2毫升慢慢往上加。由于胆汁淤积症,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并发消化道出血,希希的病情一旦出现变化就得禁食,病情稳定后再从0.5毫升开始喂养。一次次禁食、开奶、再次禁食、再次开奶……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希希顺利闯过了营养关。

出生以后,希希一直住在新生儿保温箱中,护理团队把暖箱温湿度调节至最适合的状态,模拟子宫环境,制作了柔软舒适的“鸟巢”,给希希最大的安全感和舒适感。随着希希一天天成长,在病情稳定后,医护团队还邀请张女士参与袋鼠式护理,和希希“零距离”接触。

3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希希是医护团队最为牵挂的小患儿。姜红几乎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看看她,下班临走前也一定要来看一看。得知希希的体重几克、十几克地慢慢增加,哪天多吸吮了两口奶,都能让这群“临时妈妈”惊喜万分。

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治之下,住院47天的姐姐先出院了,勇敢坚强的希希也在不断“闯关”,从550克的“巴掌宝宝”长到了2000克,各项指标达到出院标准。3月1日,她顺利与父母和姐姐团聚。

“愿你在未来的日子里,勇敢前行,无畏风雨,与你的姐姐一起携手共进,一路繁花似锦,幸福安然。”出院当天,该院新生儿科医生曹晓代表科室为希希写了一封信,信上写满了暖心祝福。“嘤嘤嘤嘤嘤,哇哇哇哇哇,感谢医术高明的姨姨们悉心救治和守护,本宝爱你们哦!”希希的父母专门定制了一面特殊的锦旗,用宝宝的口吻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从医护团队的怀里接过希希,看着她日渐饱满的脸蛋,张女士感慨不已。虽然生产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张女士的心态一直都很乐观:“怀孕期间发现双胎体重差距较大时,医生也给过减胎的建议,但认真考虑了一晚后,我觉得既然两个宝宝选择了我,我就要勇敢地把他们一起带到这个世界来。”

孩子意外降临时,家人担心孩子的情况会影响张女士的恢复,丈夫主动接下了和医生沟通的任务,但张女士非常担心两个孩子“能否活下来”。为此,她加入了不少早产儿交流群,也在网上查阅了不少关于早产儿的新闻报道,得知不少群友的孩子都恢复得不错,张女士很快重拾信心,还主动要求和管床医生沟通。

希希遭遇第一次生死危机时,管床医生曹晓拨通了张女士的电话,夫妻俩很快赶到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张女士至今仍记得,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看到希希的那一刻,希希全身皮肤发白,躺在保温箱里吃力地喘气,这一幕让张女士心疼不已。管床医生曹晓详细为张女士夫妇俩分析了希希的病情,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给了张女士和家人一颗定心丸。“宝宝这么坚强地撑到了现在,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

“孩子的父母一直都很坚定,从未想过放弃,家属的信任、理解和配合也给了我们全力以赴救治的动力。”曹晓医生表示。每周,曹晓都会与张女士详细交流希希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每次通话至少半个小时。每当希希的情况有了好转,曹晓都会拍几张希希的照片分享给张女士。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耐心沟通,也增添了张女士坚持下去的勇气。

新生儿科主任姜红表示,希希是该院新生儿科救治成功的体重最轻的早产儿,整个救治过程充满艰辛和波折。宝宝能够闯关成功,除了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外,也离不开父母的坚持和信任,小宝宝自己也很争气,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从险境脱困,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344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