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行业务违规,4家券商遭警示:问题出在哪里?

近期,四家券商因投行业务违规接连收到监管罚单,再次引发市场对投行执业质量的高度关注。
根据监管披露信息,中信证券、国投证券及6位保代因违反上市公司再融资分类审核机制适用规定被监管警示。同时,华福证券与五矿证券也因在投行业务中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分别被沪深交易所予以书面警示。今年以来,已有超30家券商因类似问题受到处罚,显示出监管部门对投行合规管理的高压态势。
再融资违规被罚
上交所官网显示,中信证券和国投证券在相关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申请过程中,出具了不实核查意见。具体而言,两家券商未及时向上交所报告其最近一年因首发上市业务受到其他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的情况,导致核查意见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为此,上交所分别对中信证券及其4名保代(李宁、吴鹏、黄艺彬、李婉璐),以及国投证券及其2名保代(郑扬、陈实)予以监管警示。此外,深交所也在2024年9月至11月期间,因中信证券与国投证券在IPO项目中的多项违规行为,采取了书面警示措施。
这一系列罚单不仅揭示了个别机构在尽职调查环节的不足,更凸显了监管层面对“带病申报”零容忍的态度。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宫外财经》采访时指出:
首先,合规风险显著升级。无论是中信证券还是国投证券,都在近一年内出现过首发业务违规记录。此次再遭处罚,表明监管已将审查范围从单一项目扩展至全业务流程,要求中介机构建立实时合规监测机制以应对更高标准的监管环境。
其次,尽调责任进一步压实。在再融资项目中,资金流向、关联交易等敏感事项需穿透核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成为监管重点。这要求投行加大现场核查力度,完善底稿留痕,确保尽调工作的扎实性和有效性。
最后,声誉风险呈现联动效应。罚单可能导致券商分类评级下调,直接影响业务创新试点资格与投行收入。对于头部机构而言,任何单一违规行为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合规经营,维护行业整体声誉。
行业合规问题频发
除了中信证券与国投证券外,华福证券和五矿证券同样因投行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受到书面警示。华福证券在某发行人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中,未能充分核查贸易业务的商业合理性及收入确认依据,且质控部门和内核部门均未履行应尽职责。
而五矿证券则在担任山西凝固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保荐人时,因对发行人收入确认、研发内部控制和销售服务商核查不到位,被深交所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上述案例表明,当前券商投行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合规文化缺失。部分机构仍抱有“重业务、轻合规”的思维定式,如华福证券债券项目尽调敷衍、五矿证券IPO保荐违规,反映出其全流程风控体系的不健全;二是执业能力滞后于市场发展。注册制实施后,审核重心由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督,但部分投行仍未摆脱“通道思维”,在财务真实性核查、股东穿透披露等关键环节存在明显漏洞;三是监管协同愈发严格。随着沪深交易所与证监会联合执法的深化,借助大数据技术筛查异常报价、资金往来等情况已成为常态,传统“技术性合规”已难以蒙混过关。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超30家券商因投行业务违规收到监管罚单。在“两强两严”监管精神指引下,抓严合规风控正逐渐成为券商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强化内部治理、优化专业能力并主动适应监管变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