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核电:下一个“长江电力”?

投资界有句经典语录:“算力的尽头是电力,电力的尽头是核电。”
核电站成为科技巨头的“能源救星”
2024年11月,微软与美国最大核电运营商星座能源公司达成了一项历史性协议:购买三哩岛核电站100%的电力,合同期限长达20年。这一合作将直接支持微软AI数据中心和云服务的高效运转。与此同时,谷歌、亚马逊、甲骨文、OpenAI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布局核能领域,试图通过清洁能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
国内同样面临类似挑战。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据预测,到2027年,我国数据中心仅用于运行AI优化服务器的电力需求就将达到500太瓦时/年,较2023年的水平翻了2.6倍。如此庞大的电力需求,显然无法完全依赖传统能源。于是,核电成为了破解能源瓶颈的关键所在。
中国核电的战略机遇
根据国家规划,到2035年,核电发电量占中国电力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10%左右;而到206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18%左右。考虑到核电站建设周期通常为5-6年,未来每年需要开工约10台机组,这意味着每年至少需要投入2000亿元以上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核电行业的高壁垒决定了其景气周期将延续30年以上。全球范围内,能够成熟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中国的核电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果再加上海外市场拓展,核电行业的长期发展潜力更加可观。
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目前,国内拥有核电运营牌照的企业仅有三家:中国广核、中国核电和国家电投。由于核电行业涉及极高的技术门槛和安全要求,民营企业短期内难以涉足。因此,这三家企业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且友好。
在三者中,中国核电的表现尤为突出。从2008年至2024年,中国核电营业收入从133.4亿元增长至772.7亿元,净利润从15.08亿元增长至87.77亿元。尽管有人质疑其成长性不够亮眼,但若结合行业发展背景来看,这种波动实属正常。
核电发展的历史波折
2011年,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我国一度收紧核电机组审批政策,直到2019年才逐步恢复。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间,我国年均核准机组数量为4-5台;而自2022年起,这一数字显著增加至10台。
资本开支的变化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2021年前,中国核电的资本开支维持在250亿元左右;但从2022年开始,这一数字迅速攀升至505.1亿元、671亿元和907.08亿元。2025年一季度,资本开支达到212.67亿元,同比增长30.3%。预计全年资本开支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
截至2025年3月底,中国核电在运机组达26台,控股在建及核准待建核电机组共17台。加上4月份新核准的2台机组,总规模增至19台。按照建设周期推算,2028年后将是机组集中投入运营的高峰期,届时中国核电的业绩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折旧效应助推盈利能力
核电站的实际使用寿命通常可达60年甚至更长,而中国核电的核电机组完整折旧周期仅为15-40年,平均折旧周期约为25-30年。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折旧成本逐渐降低,毛利率将持续提升。
股价表现与未来展望
回顾历史,中国核电股价曾经历一段低迷期。2015年至2020年间,股价跌幅超过70%,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冰冻期”导致业绩缺乏亮点。然而,自2020年6月以来,中国核电股价从3.23元上涨至12.27元,最大涨幅超过270%。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核电行业的复苏才刚刚开始,未来仍有广阔空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