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如何用算法保护穿山甲?海康威视研发智能监测系统自动“巡山”

访客 2024-06-07 21:23:40 44090 抢沙发

传统的野生动物监测和评估需要大量的野外作业,这种方式耗时费力且效果不尽如人意。本世纪以来,这种局面逐渐改变,野生动物保护可借助的“科技工具箱”日益丰富。

以穿山甲为例,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态功能较为重要的物种之一,一只体重3千克的穿山甲一次能吃掉300克-400克白蚁,保护17公顷的森林。此外,穿山甲挖掘的洞穴也为森林里其它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然而,由于过度猎捕利用和栖息地破坏,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此前的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官网发布公告称,为加强穿山甲保护,经国务院批准,现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这标志着当前在我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我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严格保护。

如何强化穿山甲保护拯救工作?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生态环境保护专家、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及其团队就在广东省林业局的指导下开始了穿山甲保护工作。除了要在巡护中阻止盗猎情况,他们还要靠科学的监测与保护,才能有望恢复其种群数量。包括收集大量的穿山甲野外数据,来制定更科学的保护策略。

然而,自2018年以来,巡山6年的李成只见过野生穿山甲1次,更有效的保护措施落地还有赖于科技产品的落地应用,通过安装红外相机搭建智能监测系统是眼下常见的手段。

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最大的中华穿山甲栖息地——位于广东惠东县的乌禽嶂已安装了百余台相机,为长期监测、了解穿山甲发挥重要作用。澎湃新闻记者从智能物联龙头海康威视(002451.SZ)海康威视方面获悉,去年,海康威视STAR科技公益联合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西子江保育中心,也为乌禽嶂装上了一批野生动物保护摄像机。

海康威视方面介绍,通过PIR红外技术毫秒级触发,可以实时拍摄并实时回传,在手机上就可以方便高效地查看野外情况。更具意义的是,野外工作的实践也推动了企业进一步的技术研发,比如野外无网无电,海康威视就开发了太阳能版本,并且升级4G版本可以实时回传影像,减少巡护员户外维护、取卡的频率。

海康威视野生动物保护摄像机产品经理周工介绍,目前,智能监测系统已成为研究陆生兽类和鸟类的主要工具之一,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效支持。

除了穿山甲,这套监测系统也记录着其他物种。今年,乌禽嶂还首次记录到了近危动物白额山鹧鸪,并且持续监测着黑鹳、中华鬣羚、豹猫、水獭、各种龟鳖等珍稀动物,为保护乌禽嶂整个生态的研究提供非常珍贵的数据支撑。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数据量变大,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所面临的鉴定数据量也在提升,这迫切需要为物种识别、个体识别和行为识别探索一系列可靠、高效的自动分析工具。

据了解,海康威视目前正在联合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推进穿山甲智能算法的研发和优化,这将为后期数据整理大大提升效率。

截至目前,海康威视已经实现对大中型哺乳动物、鸟类等上百种野生动物的快速检测、分类、记录与警告,可以大大降低公益组织人工识别的成本与难度,其中对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藏野驴等的智能巡检,检测准确率超过90%。

实际上,过去十多年里,各地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已获取了大量野生动物的图像数据,为各个保护区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在2022年即针对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与研究发表过一篇综述文章。文章写道,在过去十多年里, 随着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在降低监测成本的同时,各类自动传感器在更大时空尺度上的数据采集能力远远超过了人类以往的能力。

该文章也指出,目前,针对野生动物监测和研究的关键技术革新主要涉及3个方面:小型低功耗监测设备的商业化应用,基于无线通信的实时传输网络,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识别算法和模型。

文章强调,尽管技术革新永远难以取代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但基于自动传感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在更大时空尺度上的广泛应用,正在不断扩大我们在保护和恢复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潜力和机会。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09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