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年来,我国非法集资案件高发频发,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在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网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教育短视频节目——《明辨是“非”》,节目将以各类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例为主要题材,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知识普及和风险警示,提升全民“防非”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不法分子将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的“魔爪”伸向了学生群体,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屡屡中招。
相关案例显示,某大学有学生跟同学说自己有回报率10%的投资项目,没有钱的同学也可以先申请校园贷,把钱拿给自己投资后,不但短期内可以退还本金,自己还可以给予10%的回报。不少拿钱出来投资的学生在尝到甜头后,纷纷加大投资金额,最终犯罪嫌疑人卷款失联,造成超300名学生被骗,涉案金额超400万元。
“校园非法集资,目前尚无明确的概念,它一般指的是在校园内部或者是以学生为侵害对象而进行的非法集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侦查研究所副所长宁势强解释称,这个概念最开始可以从“庞氏骗局”说起,受这类非法集资侵害的对象常见于校园中。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梁进一步解释称,校园非法集资的相关宣传都带有神秘色彩,即“我只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这是赚钱的好机会”等话术方式。“还有不法分子告诉同学,可以用帮助别人刷单的方式赚钱,骗了500多个学生,涉案金额500多万元,”李梁表示,这也是典型的校园非法集资行为。
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地上却可能有陷阱。即便是有经济能力和理财经验的学生,面对手段多样、外衣华丽、套路满满的非法集资,也难逃“魔爪”。那么身处校园中的纯真学生们该如何有效防范和辨别?
宁势强建议,首先,学校层面应大力进行针对非法集资的普法工作,让学生了解相关案例,使他们从以往的案例中得到经验教训;其次,辅导员应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定期进行了解,早发现早预防;第三,可以加强学校和家长互通的工作,让双方更加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
李梁特别指出,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听进去老师的劝解。在司法实践中,既往案例显示,有已经陷入了非法集资漩涡的学生,听不进去老师的劝解,他认为老师讲的不一定对,认为老师是怕自己比老师挣钱还多,最后这个学生向父母兄弟姐妹叔叔伯伯等借了很多钱,最终被骗了100多万元。
李梁强调,参与集资诈骗的大学生,其未来会受到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年龄都在16周岁以上,构成犯罪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校就要开除其学籍,其要到监狱服刑。”他表示,受害大学生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还不上银行的贷款,会影响他们的征信。
就学生理财投资,宁势强提醒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应当理性理财,理财一定要量体裁衣,要符合自身情况,绝对不能贷款理财;二是理财的过程中,应该防范非法集资,提高警惕性,避免为追求利益而失去理性;三是学生应当以学习为重,不倡导学生进行理财投资。
“你只要不贪图便宜,永远不会上当受骗。守株待兔只是寓言故事。”李梁说到。
防范和远离非法集资,别做下一个受害者。了解更多内容,欢迎收看中国经济网防范非法集资系列视频节目《明辨是“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