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刚严查,充电宝又现飞机冒烟事件

8月29日,厦门航空通过官方微博通报了一起充电宝异常事件。据报道,8月28日,在大连飞往南京的MF8086航班地面登机期间,一名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突然发生冒烟现象。机组人员迅速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在30秒内有效控制现场,未造成进一步安全隐患。
该事件未对航空器造成损伤,也未影响后续航班运行。机组在确认安全后重新组织旅客登机,航班最终于上午10:17起飞,并于11:41平安抵达南京。
事实上,充电宝安全事件并非孤例。公开报道显示,仅2025年以来,中国民航就已发生至少15起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在机上起火/冒烟事件。也因此,充电宝安全运输一直以来受到民航严格监管。
国际民航组织发布的《危险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及中国民航局《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均明确限制了充电宝的规格、携带和使用方式。旅客在乘坐航班时,仅可随身携带额定能量在100Wh以内的充电宝,且严禁在飞行过程中使用。
2023年初,民航局曾明确提出全面推广充电宝产品3C认证的要求,并于2025年6月底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禁止无3C标识、被召回批次充电宝登机”,促使一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退出市场。
监管举措对行业和资本市场也带来了显著影响。据证券时报等媒体报道,不少充电宝生产企业因应新规加快产品技术升级和供应链调整,部分龙头企业因提前完成认证程序,市场份额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一些未能及时转型的小厂则面临淘汰。
资本市场方面,相关个股股价出现明显分化,具备技术及认证优势的企业更受投资者青睐。比如安克创新(300866.SZ)作为国内充电宝龙头,2025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8.67亿元,同比增长33.36%;净利润11.67亿元,同比增长33.80%。
除了品牌制造商外,锂电池供应链及认证检测机构也将从新规中获益。欣旺达(300207.SZ)作为消费锂电池龙头,为主流充电宝品牌供应电芯。亿纬锂能(300014.SZ)也是多家高端充电宝品牌电芯的供应商。
截至2025年7月,国内充电宝市场规模已达10.46亿美元(约74.7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随着新国标出炉,国内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合规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