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顺长城老将鲍无可离任,重仓中国移动与紫金矿业,低估值策略告一段落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浩
继曹名长、周海栋之后,又一位知名基金经理宣布离任。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发布公告称,因个人原因,鲍无可卸任旗下所有产品。作为景顺长城基金工作超过15年的老将,鲍无可的离任并非毫无征兆。早在今年4月,公司就曾为他管理的产品增聘了基金经理。此次官宣,标志着这位价值投资代表人物正式告别老东家。
代表产品连续6年盈利
鲍无可于2009年12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并在2014年6月升任基金经理。在其管理期间,最令人瞩目的成绩莫过于其管理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A和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A在过去6年中每年均实现正向增长。
作为一名典型的价值投资者,鲍无可更注重风控而非单纯追求净值增长。他曾多次表示,从第一天做投资起,就把“不亏损”放在首位,并强调安全边际的重要性——选择具备高壁垒且估值合理的标的。
以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A为例,在市场表现较好的2019年至2021年间,该产品的业绩并不算突出。例如,2019年和2020年,该基金分别实现了14.83%和14.08%的收益率,而同期同类基金平均涨幅分别为45.13%和57.64%,沪深300指数也分别上涨了36.07%和27.21%。
然而,到了2022年后,鲍无可开始崭露头角。面对权益市场的剧烈波动,他管理的基金全部逆势实现盈利。其中,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A的单位净值从1.8增长至2.4左右。分季度来看,除2022年一季度、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四季度略有回撤(分别亏损3.96%、1.10%和5.92%)外,其余报告期均保持正向增长。
截至卸任前,鲍无可管理的全部基金规模达到162.07亿元。重仓的能源股成为拉动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A近两年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2022年第一季度,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集中于能源、有色等行业,合计占净值比约45%。
坚持低估值策略与短期调整
尽管鲍无可始终坚持低估值策略,但在过去几年市场整体表现不佳时,他依然成功赚到了钱。不过,他也坦然承认,这种价值投资理念并非每年都有效。尤其是在2019-2021年间,他错失了医药、新能源行业的爆发性增长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鲍无可有时也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短线布局。例如,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中提到,“受益于AI的热度,本基金部分持仓在二季度大幅上涨,估值水平也随之提升,安全边际有所下降,我们在较高的位置获利了结。”
接棒者各有千秋
随着鲍无可的离任,两位新任基金经理接过了他的两只代表基金。其中,邹立虎接手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A,张仲维则负责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A。
邹立虎拥有超过15年的从业经验,此前主要管理固收类产品。自2022年起,他开始涉足偏股型产品,并展现出对周期投资的偏好。接手景顺长城支柱产业混合A后,他迅速调整了投资组合,将重心转向黄金、能源等产业。
相比鲍无可一倍左右的换手率,邹立虎虽然同样倾向于长期持有大宗类股票,但会通过相对高频的交易改变单一资产的比例,从而导致单季业绩波动更大。
另一位接棒者张仲维同样资历深厚,他在2023年5月从宝盈基金跳槽至景顺长城基金,目前担任股票投资部总监。作为一位专注于科技赛道的基金经理,张仲维的投资风格与鲍无可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持仓市盈率普遍较高,且更加关注国内互联网巨头、云计算、算力供应链及AI应用等领域。
景顺长城方面表示,张仲维看好AI产业的长远发展,并认为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持续关注。相比之下,鲍无可在早前的一季报中对AI产业链的发展持谨慎态度,认为技术迭代存在不确定性,未来需紧密跟踪并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