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后的冰雪热一直延续至今,但“雪热冰冷”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虽百花齐放,却也急需联动运营。北京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一直备受各方关注。1月20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常委、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先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拥有大量的冬奥场馆资源,但仍存在运营效益不足、成果不易转化等难题,他建议下一步需要让各冬奥场馆进行联动运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构建多维交流平台,推动北京冰雪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单打独斗”的掣肘
据曹先彬介绍,由于运营主体和运营模式的桎梏,场地租赁收入依旧是场馆运营的主要来源,而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单一盈利模式不利于场馆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可能出现负盈利的情况。
“单打独斗”是曹先彬对当前各个冬奥场馆运营情况的评价。他谈到,冬奥场馆现有的运营管理模式大多以自主运营为主,为消费者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同时,场馆运营人员的专业化知识储备不足,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综合多种因素,导致冬奥场馆的转型之路较为艰巨。
市场需求同样影响场馆的利用与布局。虽同为冰雪运动的种类,但似乎滑冰的热度并没有滑雪高。热爱户外运动的孙希说道:“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都更喜欢具有‘速度与激情’的滑雪,相比滑冰,滑雪的玩法更多,包括单板、双板、跳台等。同时,滑雪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新兴运动,与滑冰这个‘老古董’相比,更加‘时尚’。”消费者需求的不均衡也将会影响冰雪场馆在赛后的发展。
串联实现“1+1>2”
想要打通各场馆资源,实现冬奥遗产的高效利用也绝非易事。曹先彬建议,我国正处于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北京拥有大量的冬奥场馆资源,可以用于打造创业孵化器,推动北京冰雪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究竟什么样的孵化器能够充分利用好冬奥资源?曹先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冰雪体育创业孵化器会搭建出一个共享平台,资金、交通等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各冬奥场馆协同共享,环境、平台、人才等多角度合一,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
针对各场馆未来的“联动计划”,曹先彬提出,作用效果将会达到“1+1>2”。当前,单个场馆所举办的活动较为单一,把多个场馆的多个活动或赛事进行串联,既能丰富消费者参与冰雪运动的体验,还能进一步提升场馆运营的效率。
据曹先彬回忆,自己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设期间担任交通保障工作,赛区刚开始建设时还没有正式的公路,且气温非常低,建设环境十分艰苦。因此延庆赛区可以作为一个教育环节,未来通过发挥平台作用,与主打“为国争光”元素的“鸟巢”进行串联,把文化要素融入进体育活动当中,用感同身受、亲身体验去对青年人、学生进行教育。
进一步增加文旅产出
“在后冬奥时期,利用好冬奥场馆的资源,对于北京文旅市场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曹先彬表示,如果未来冰雪体育创业孵化器正式落地,那么一定会增加北京旅游的产出。同时,也是打造宜居城市,提升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水平的体现。
曹先彬认为,游客来到北京旅游,首先要看自然风光、著名景区,同时,富含人文元素的各冬奥场馆也会吸引游客们的目光,通过串联各奥运场馆,一些旅游线路也会被相继挖掘,进一步推动北京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春节临近,冰雪游也再次燃起。根据携程数据,春节假期期间,冰雪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倍。消费者对于冰雪旅游的热情在不断提升,这同时也需要相关企业加速挖掘冰雪产品,落地相关冰雪产业项目。
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预计2023年中国冰雪运动产值将达到8900亿元,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占整个中国体育总产值的1/5。目前,我国现有冰雪运动相关企业9800余家,预计今年中国冰雪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将达1436家。由此可见,我国冰雪产业蕴藏着无穷的潜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曹先彬也认为,冰雪体育创业孵化器是人工智能的落地场景,通过智能手段做好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并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双向互动,凭借项目的科学技术、新兴理念、市场占有等优势助力场馆的健康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吴其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