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2024年度国考笔试结束,这场超过300万人报名的大考暂时告一段落,但许多考生还不能松懈,得继续准备接下来的省考。
在“进体制”趋于白热化的当下,考生们不免在现实中体会到“范进中举”的焦灼。越来越多人期望在35岁到来前,考取一份安稳的“铁饭碗”。
近日,知名作家班宇、陈春诚等人考编的消息引发了广泛讨论。网友震惊于畅销书作家竟然也在寻求稳定编制的同时,不禁调侃,“当下环境里,我们的信条只有一个:冬泳,一直游到成功上岸”。
毫无疑问,国考越来越难了,但其不断变化的趋势,也给考生们提供了一些指引。本期数据栏目,我们来聊聊关于国考上岸那些事儿。
考研是远路,考公才是捷径
作为宇宙的尽头、人生的退路,一些年轻人在经历社会毒打后,总有一句话在灰暗时刻抚慰他们,“实在不行就考个公务员吧”。
那么问题来了,考公真的可以作为“退路”吗?
10月26日,2024年度国考报名正式结束,据国家公务员局招考公告显示,共有303.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这是国考过审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大关,比去年增加了43.53万人。
近些年来,国考热度持续攀升,报考人数最近三年的增幅分别达到16.78%、22.36%和34.71%,可谓十分迅猛。与此同时,每年国考的计划招录人数也在增长,2024年国考计划招录人数是3.96万人,同比增加0.25万人,扩招约6.7%,这已经是连续第五年扩招。
但增加的名额完全无法满足逐步高涨的考公热情。近五年,每年国考的报录比都大于60:1,2024年更是达到77:1,也就是说平均77个人竞争一个岗位,相当于只有不到1.3%的考生能够成功上岸,当之无愧的“百里挑一”。
和国考报名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续8年增长的考研人数,今年竟然降了。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同比减少36万人,降幅达到7.6%。这是自2015年以来,考研报名人数的首次下滑。
在经济形势严峻,就业市场不断承压的当下,越来越多毕业生开始思考读研的必要性。一些本科毕业时可以找到的工作,读完几年研究生反而进不去了,那么考研就失去了就业的性价比。每日人物数据栏目也讨论过是不是“研究生,不值钱了?”,就为大家分析过高学历、低就业现象。
不可忽略的是,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依然在不断增长。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人数刚突破1000万大关,2023年就立刻达到1158万。面对更大的竞争、更难的就业,对于坚定进体制内工作、寻求稳定的人来说,如果本科毕业就能考公,那考研或许就不是必要选项了。
国考报名,哪里更火热?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山东人对于体制的热爱已经成为刻板印象。古人言不孝有三,在山东,“无编为大”。而从现实数据来看,最热衷考公的却另有其人。
在国考报名的最后一天,广东省的职位报名人数达到了23万人,过审人数超过20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其次是北京市和河南省,总报名人数分别为20.3万人和14.7万人,“考公大省”山东省屈居第四,共有14万人报考。全国来看,有11个省份报名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有8个地区的最大竞争比超过了1000:1,“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观比比皆是。
国考报名人数多的那些省市,各自都有不同的吸引力。北京是大部分中央部委的所在地,也是全国高校最集中的地方,考进中央部委,拿到北京户口,是许多毕业生留在北京最靠谱的方式;沿海发达地区往往对应着更高的薪资,报考人数自然也众多;山东省热衷考公则更多受文化观念因素影响,就薪资来说,山东公务员的收入仅处于市场工资中游。
对比之下,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考公意愿是由直观经济因素决定的。例如云南省,地处边缘且产业较少,但由于转移支付等政策因素,云南的体制内收入相比平均工资要高出许多,在当地属于高收入群体,还吸引了不少临省的广西人报考。因此对于这类地区来说,考公上岸是货真价实的“金饭碗”。今年云南省国考报名人数超过了12万人,位列第9位。
从报录比来看,竞争最激烈的地区是西藏,有4万多人报考,但平均报录比高达143:1,其次是河南、安徽和宁夏,平均报录比分别为109:1、97:1、94:1。这些省市报考的人不一定多,但招的岗位数量相对较少,比如西藏只招289人,宁夏只招331人。今年国考竞争最激烈的岗位就出自宁夏,是“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业务处科员”岗,共有3572人报考,只招一个人。虽然没有出现往年“万人争一岗”的现象级场面,依然让很多考生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国考竞争就温和许多,平均报录比分别为44:1和43:1,还不到西藏的三分之一。
“六大系统”,半壁江山
国家公务员招录职位分为三类: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职位和行政执法类。其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是行政执法类岗位,包括税务、海关、铁路公安等系统的岗位。
在往年的招考中,有一种说法是国考有“六大系统”,它是指——国税、 海关、 海事、 铁路公安、 银保监会以及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它们招录的岗位数和人数几乎占国考总量的 80%。除此之外还有出入境边防总站、综合岗、消防等部门,占据计划招录人数较大比例。
国税向来是国考的招考大户,占据国考职位和招录人数的“半壁江山”。2018年中央机关编制改革,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2019年的国考系统招录人数锐减一万余人,创下十年新低,被称为“史上最难国考”。而到了2023年国考,国家税务局一共招聘近2.5万人,占据了整个国考招聘人数的67%,是国税改制以来占比最多的一年。
整体来看,国税系统近些年在国考总招录人数的占比是不断提高的,也占了国考扩招的大头,比如2023年国考扩招5900余人,光国税系统就增加了4975人,2022年国考扩招5500余人,国税系统占5068人。国税系统,成了国考扩招的绝对主力。
2024年国税系统招录招考人数24008人,占比60.69%,“六大系统”的招录占比达到了83.6%。
一个重大变化是,在今年3月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成立五年的“银保监会”被撤销,改制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这对报考该系统的考生来说是件好事,因为银保监会原本是事业编制,而改革后的金融监管局则是行政编制,成为了正式的公务员单位。
2024年国考也首次将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纳入了招考范畴,计划招录3052人,成为继国税之后的招录人数第二大系统。
今年国考竞争比排名前10的岗位中,有6个都出自“六大系统”,包括3个统计局岗位、2个税务局岗位和1个海关岗位,报录比均在1500:1以上。另有3个边防检查总站岗位和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商标局岗位,后者地处北京,竞争比高达2289:1,位列第三。
只招录39个职位、招录人数90人的知识产权局,成为今年竞争最激烈的系统,平均报录比高达191:1,就是说平均每个岗位都有近200人竞争。
在热门岗位之外,当然也存在一些无人问津的地方。2024年国考有136个岗位无人报考,据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报名人数较少职位公告,很多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的铁路公安、海关等一线执法岗位。
不过报名人数少也并不意味着有机会“捡漏”,一些无人报考的岗位限制条件非常严苛,如某海事局的一级行政执法员要求:
1.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
2.2024届高校毕业生报考的,要求通过无限航区三管轮及以上船员适任考试(成绩在有效期内)或参加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航海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结果为优异的高校组织的无限航区二管轮对应的全部理论科目考试成绩均为合格;其他考生要求持有有效的无限航区三管轮或沿海航区一等三管轮及以上船员适任证书;
除了本科和轮机工程的专业限制之外,还要拿到船员适任证书。而考三管轮证书的限制条件是,首先得在船上承担水手等工作不少于18个月,并要求裸眼视力0.8以上,另外还要参加各类培训。这条件,基本把99.9%的考生挡在门外了。
什么样的学历,更适合考公?
关于国考的一个共识是,要利用好应届生身份,因为大部分的国考岗位都是面向应届生招录的。很多在职考生在国考报名当天兴冲冲地打开招考目录,却发现无岗可报。相比之下,省考的非应届岗位则更多,工作后继续报考的机会也更多。
2024年国考继续加大对了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倾斜,计划招录2.6万人,占据总招录人数的65.7%,这一政策也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国考来讲,本科生能报考的岗位数往往是最多的。2024年本科学历可报考全国86%的岗位,硕士学历可报考岗位数略低于本科,占比84.7%,博士学位可报考岗位占比78.5%。这么看,研究生学历好像对于考公没有更大的优势。
但另一方面,今年国考对学历要求还是有明显提升的。本科可报的岗位占比有所降低,硕士和博士的占比都有大幅提升,说明国家机关对更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了。相比之下,今年大专可报的岗位仅有56个,比往年都要少。
从现实来看,当研究生们也扎堆考公,即便大多数岗位只要求本科学历,最终上岸的也是研究生居多,考研又成了一种现实的需要。而更值得我们思考学历与编制关系的另一个现象是,出路更多的名校毕业生也扎堆考公。
近年来,关于名校生进体制的讨论甚嚣尘上,从深圳中学教师,到杭州街道办,高学历毕业生也在卷入体制内。以C9高校为例,自2019年以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党政机关就业率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根据各高校公布的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近几年的毕业生们选择进入体制内(包括党政机关、高校和科研所等事业单位、国企)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选择进入私企和外企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在2021年,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就已高达69.9%。
就业市场的寒气传递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有人都倾向于做出更稳妥的选择。
这个选择可能从高考之时就已经决定。近几年,考公热潮下,一些更容易考公的专业成了热门。教育博主张雪峰曾在直播中给高考生选专业建议,对于学文科的学生,大多数时候推荐的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理由只有一个,考公可报的岗位多。但仔细分析国考招考简章,就会发现还有很多专业也很适合考公。
2024年国考,财政学类专业可报考职位数最多,达5150个,占所有招录职位的27.2%。经济学类、计算机类专业可报考职位均在4300个以上.可报考职位占比分别为23.1%和22.9%。
总体来看,学经济相关的专业,考公的选择是最多的。这也和“招考大户”国税系统相关,税务部门的工作往往需要大量财经专业人才。另外还有计算机专业,在大数据时代,体制内对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因此,如果想当公务员,填高考志愿的时候选择其实有很多。一些本科专业报考实在受限的考生,还会考虑读研换一个更容易考公的专业。
考公越来越热,教育机构反而不赚钱了?
很多人备考公务员都会选择报培训班学习,随着考公热度的持续走高,公考垂直领域教育市场也在扩大。根据艾瑞咨询《2022全球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报告》,近年人才招录考试参培率逐年上升,在2019年已达30%以上,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达到832亿。
在几家头部教育机构中,“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002607)无疑是其中最知名的一家。但查看中公教育的财报会发现,从2021年开始,这家公司的效益竟然越来越差了,短短两年跌去56.9%的营收额,分支机构和培训人次也相应减少。
2021年10月和12月,深交所曾两次向中公教育下发关注函,要求就业绩大幅下滑做进一步说明。随后,中公教育发布了一份长达63页的问询函回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协议班”收入及其退费规模。
对公考培训有所了解的人一定听说过这类高价协议班,它的卖点是考试不通过可以申请全额退款,但标价一般高达3-5万。这种近似对赌的模式还是吸引了众多学生报名,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花几万块钱考上公务员还是值得的,考不上也完全没有损失。
而对中公教育来说,协议班的营收一度占到了其全部收入的近80%,这意味着大量的现金流、好看的营收数据,以及更大的资本运作空间。自从2018年借壳上市之后,中公教育的资本运作就越来越频繁。据其公告披露,2018-2021年9月,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889亿元,且期限一般非常短,采用滚动赎回再购买的方式进行。
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够购买协议班,中公甚至开放了培训贷的模式进行预收款,让学员可以分期付钱。类似的操作不免让人想起曾经的蛋壳公寓,同样的,中公教育也遭到了反噬。
在对深交所的回复函中,中公教育称其2021年前三季度的退费额为123.97亿元,退费比率65.81%,而其中7-9月的退费率更是高达79.54%。中公给出的原因是,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双减”政策出台后,许多K12教培机构转型职业教育赛道,市场玩家变多了),通过率没有明显增加,而培训通过的难度变大了。另外由于培训贷扩大了生源规模,而部分学员准备不够充分,导致通过率下降、退费增加。
这也意味着,对中公来说,考公越火热,竞争难度越大,退费就越多。原本中公试图利用资金周转来赚钱,却没想到投资也栽了跟头,最终导致财务数据的全面下滑。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存在大量对中公教育协议班的投诉,多指控为延期不退费。然而如今协议班并非中公教育独占,许多公考教培机构也在推出类似的高价课程。帮助人们获得稳定的机构,却都试图做一个冒险家。
如今很多人会说,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而当下人们追寻的尽头,或许是一种稳态发展的人生。作为一种职业,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它,围城内外人来人往,一条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无路可走。在这条拥挤的道路外,一定还有更大的世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