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瑟瑟发抖!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气象局释疑 气温达到特定标准后才能认定,冬季偏暖已成趋势!

访客 2025-10-23 11:08:35 27946
瑟瑟发抖!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气象局释疑 气温达到特定标准后才能认定,冬季偏暖已成趋势!摘要: 【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气象局释疑】每年冬天还没到,一场关于“冷冬还是暖冬”的预测大赛就会准时上演。有人翻出“史上最冷冬天...
  【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气象局释疑】每年冬天还没到,一场关于“冷冬还是暖冬”的预测大赛就会准时上演。有人翻出“史上最冷冬天”的传闻瑟瑟发抖,有人看着衣柜里的薄羽绒服陷入沉思。而今年,中国气象局终于带着“参考答案”来了:今年冬天,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暖,但——冷暖起伏大,温度可能像坐过山车!10月23日消息,“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话题引起网友关注。据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依据当前预测结果综合研判,今年冬季我国气温预计将以接近常年同期水平至偏暖态势为主,不过气温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冷暖波动幅度较大。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介绍道,在气象学领域,“冷冬”与“暖冬”并非用于事前预测的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实际状况进行事后界定的“认定概念”。这意味着,“冷冬”“暖冬”在气象学范畴内,实则属于“事后诸葛亮”式的概念范畴。唯有当全国超过半数气象站点的冬季平均气温达到既定的特定标准时,才能被正式认定为冷冬或者暖冬。换言之,在冬季尚未结束之前,任何人都无法轻易给出确切结论。更令人感慨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仅出现过6次冷冬,且这些冷冬均发生在2012年之前。在全球变暖这一“加热引擎”的持续作用下,冬季整体偏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然而——这绝非意味着我们可以就此高枕无忧、放松警惕。

  从科学定义与判定标准的角度来看,在全国范围构建的气象观测网络体系之中,只有当超过半数(即占比达50%以上)的气象观测台站所记录的冬季平均气温数据,同时符合冷冬或暖冬的量化判定标准时,该年度的冬季气候状况才会被官方正式认定为冷冬或暖冬。这一判定流程严格遵循长期、系统的气象观测数据,从而有力保障了结论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气候专家章大全称,全球变暖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明显增暖。北极气温升幅高于热带等地区,致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环流减弱,我国冬季冷暖波动加剧,需关注强降温和升温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章大全点出一个关键矛盾:北极升温速度远快于其他地区,导致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环流减弱。简单来说,原本规规矩矩的冷空气如今变得“躁动不安”,可能突然南下搞偷袭,也可能长期“躺平”让暖空气占上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能一边经历“史上最暖12月”,一边又在寒潮中冻到怀疑人生。例如2020年的“霸王级寒潮”,以及去年初春的剧烈降温,都是冷暖剧烈波动的典型案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会感觉“天气忽冷忽热,一年比一年难穿衣”。明明整体趋势在变暖,但极端冷暖事件却更加频繁,降温时冷得刺骨,回暖时又仿佛春天提前到来。所以,这个冬天我们可能要适应这种“过山车”式的气温变化。专家提醒,要特别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老人、儿童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农业部门也要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低温冻害。

  不管今冬最终是否会被认定为冷冬,眼下这场降温却是实实在在的。你的秋衣秋裤准备好了吗?别忘了,在这个冷暖波动更加剧烈的时代,灵活穿衣才是王道!

  这几天的天气,简直像坐了过山车!前几天还穿着短袖吹风扇,一夜之间就得翻箱倒柜找秋裤。南方的朋友们纷纷在朋友圈哀嚎:“这天气变脸比翻书还快!”“我那条珍藏多年的秋裤终于派上用场了!”

  走在南方城市的街头,仿佛一夜入冬。昨天还是一片夏末装扮,今天就变成了羽绒服、厚外套的天下。那位坚持“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同事,今天也默默地套上了高领毛衣;公交车上,裹得严严实实的人们互相打量着彼此的冬装,仿佛在参加一场突如其来的冬季时装秀。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穿秋裤了”——因为真的冷得顶不住了!网友们调侃道:“这天气,秋裤不是你想不穿就不穿的,那是老天爷逼着你穿的。”这场突如其来的降温,让“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全民讨论。

  这个冬天,或许没有传说中的“超级冷冬”,但注定是一场关于温度的“游击战”。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给季节贴标签,而是学会在变幻中保持从容,或许才是应对未来气候的智慧。毕竟,与天气打交道这么多年,人类早该明白:大自然从不按剧本出牌。

  以上就是【今冬是否为超级冷冬?气象局释疑】有关内容,更多资讯请关注宫外财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