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技术积累,让中国车企迈入了反向技术输出的新阶段。
5月24日,“向新十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上汽集团正式发布面向新赛道的新一代底座技术,上汽“七大技术底座”升级进入2.0时代。该技术底座包括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蓝芯混合动力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魔方电池系统和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全面覆盖智己、飞凡、荣威、名爵、大通以及海外业务。
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表示,上汽正在塑造从“芯片、操作系统、软件、运动控制系统、三电系统”到对应场景的整车集成能力和创新技术优势,打造全新“科技生命体”,向着“电动+智能+生态”的新汽车时代加速前行。
陈虹提到,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完成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的角色转换,而上汽集团将始终坚持与全球伙伴共建产业新格局。
技术反向输出开启合资新阶段
就在5月20日,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联合开发正式启动,双方将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豪华智能电动新车。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正进入全新阶段。
造车技术反向输出已经成为中国车企发展的新方向。除了上汽集团,造车新势力小鹏和零跑,也都分别通过提供软件技术服务和整车技术授权的方式开启了与传统车企的新合作。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院长祖似杰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上汽大众第一辆桑塔纳诞生时,按照德国标准,全车仅有4个零部件能实现本土生产;时至今日,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以上汽大众途观车型为例,97%的零部件都已经实现本土制造。
祖似杰认为,从“用技术换市场”到合资企业进入2.0时代,企业要始终秉持开放的态度,“我们走出去不仅是产品出口,到一定规模后还要到当地建厂,扶持当地的产业链。正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的开放,能够实现真正的合资,进入一个真正平等的共同发展的阶段。”
技术驱动降本
展望未来两年,上汽集团在电动化方向瞄准三个目标,一是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二是将混动驱动系统的热效率提升到46%;三是挑战纯电整车能耗12公里/千瓦时的行业新纪录。其中的每一项技术提升,都伴随着成本下降。
“新能源汽车降本,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活。我们不能压榨供应商,而是要用技术来实现降本。”祖似杰表示。
他介绍,技术底座的量产应用,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传统汽车研发周期是48个月,后来降到36个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开发周期进一步降至26个月,目前减少至18个月甚至更短。研发周期的缩短,也就意味着资源投入的减少,为降本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以当下各大车企都在争夺的全固态电池为例,纯电动车的电池成本占到整车成本40%甚至50%,是成本的大头。基于材料和工艺的简化和创新,上汽集团全固态电池从电芯端到PACK端,单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常务副院长、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芦勇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整车能耗最优秀的可以做到每度电9.3公里,每度电12公里意味着30%的进步,也就是当下100度电的里程只要装70度的电池,这样巨大的成本优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祖似杰介绍,未来两年,七大技术底座2.0将全面赋能上汽集团旗下整车品牌,推出近30款全新车型,加快实现“科技生命体”的全面进化。2025年,“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3.0将全面落地,实现“舱、驾、算、联”四域合一,支持L3级量产自动驾驶;2026年,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将实现量产。
数据显示,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和海外销量分别为112.3万辆和120.8万辆,在2022年率先实现“双百万”基础上再创新高。2023年集团总销量中,上汽自主品牌占比为55.3%,较2014年增长18个百分点。2024年,集团将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增强新赛道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力争全年整车销量达到545万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