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 打耳洞后会长这种肉疙瘩啊

打过耳洞的人一定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打完耳洞后,耳朵上会突然冒出个肉疙瘩,严重得连耳洞都保不住?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打完耳洞的人都会中招。那如果不幸打完耳洞长了这个,又该怎么办呢,需要去医院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打耳洞后长肉疙瘩的那些事儿。
肉疙瘩是什么?
这种肉疙瘩,在医学上叫做瘢痕疙瘩,顾名思义,它的样子就是像疙瘩一样的疤痕。这是打耳洞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有数据显示,打耳洞后瘢痕疙瘩的发生率将近2.5%。
它的特点是疤痕组织过度生长,并超出原始损伤部位,看起来就是较厚的凸起疤痕。另外,它还有一个形象的俗称,叫做蟹足肿。下面的图片,就是一些打耳洞后出现的瘢痕疙瘩。左滑查看↓↓↓
打耳洞后的瘢痕疙瘩
结合图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瘢痕疙瘩的特点,包括:
瘢痕厚、块状,且不太规则
表面光泽发亮、无毛发
大小不一,这取决于原始损伤的大小和疤痕停止生长的时间
颜色呈红色、棕色或略带紫色,这和肤色有一定关联
疤痕的质地多变,可能柔软,也可能较硬
另外,瘢痕疙瘩还可能会有瘙痒、疼痛等主观不适症状。
为什么打耳洞会出现瘢痕疙瘩?
首先要知道的是,瘢痕疙瘩的本质特点是异常的、过度的伤口愈合,通常认为这是炎症持续存在、伤口愈合增殖期延长和重塑期延迟的结果。这涉及到一个关键成分——胶原蛋白。这是一种遍布全身的蛋白质,有助于伤口愈合,但当身体产生过多胶原蛋白、局部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时,就会形成瘢痕疙瘩。
当疤痕持续生长是,还会侵犯到周围的健康组织。类似的基础研究就表明,瘢痕疙瘩与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有关,炎症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发生瘢痕疙瘩的可能性越高。具体到打耳洞,打耳洞引起的外伤、护理不到位、出现额外的皮肤过敏、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伤口愈合缓慢等因素,都会增加瘢痕疙瘩形成的风险。
瘢痕疙瘩一般在炎症反应消退后1到6个月开始慢慢生长。一旦出现,就不会再消退,甚至会持续生长1到2年时间,此后就维持相对稳定的大小,成为一个需要治疗的慢性皮肤问题。好在,不是所有人打耳洞都会出现这个问题。
这几类人容易出现瘢痕疙瘩
有一些人,因为一些原因,打耳洞后,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瘢痕疙瘩。要打耳洞的话,一定要谨慎。
第 1 类:耳洞打在软骨(而不是耳垂)
大量医学观察发现,给软骨(如耳轮、耳舟或对耳轮)打耳洞后,比耳垂打洞更容易导致瘢痕疙瘩。比如,一项研究发现,43名打耳洞后出现瘢痕疙瘩的患者中,有32.6%的瘢痕疙瘩位于耳垂,而高达58.1%的人位于软骨部分。
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由于软骨区域血管稀疏,愈合缓慢,导致炎症长期存在。学者提到,软骨区域愈合时间大约要2个月到1年,而耳垂愈合只需要4到6周。
第 2 类:耳洞感染
数据显示,打耳洞后感染的情况很常见。在18到28岁的女性中,打耳洞后,感染的概率高达29.6%(耳垂区域)和41.4%(耳软骨区域)。局部感染后,不仅会损伤到正常组织,也会让伤口延迟愈合,诱发皮肤修复反应,自然会增加出现瘢痕疙瘩的风险。
第 3 类:有瘢痕疙瘩家族史的人
研究发现,有瘢痕疙瘩家族史的人,特别是母亲有瘢痕疙瘩的,自己打耳洞后出现瘢痕疙瘩的风险会更高。另外,如果他们首次打耳洞是在11岁或之后,那么形成瘢痕疙瘩的几率会尤其的高,达到85.7%。
第 4 类:技术或护理不到位的
如果打洞工具不专业,技术不娴熟,会损伤周围软组织。打洞后耳钉佩戴过紧,没有定期旋转,也可能引起局部刺激和炎症。对耳钉的金属成分过敏,可能延长愈合时间。结合上面提到的这些风险因素,在打耳洞前,就要考虑到如何预防瘢痕疙瘩。
下面的表格(表 1)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供参考↓↓↓。
预防瘢痕疙瘩的措施
已经出现的瘢痕疙瘩,可以这样应对!
当出现或者疑似出现瘢痕疙瘩的时候,首先要放弃一个想法——自己在家治疗。这是因为,瘢痕疙瘩治疗难度大,不是抹点去疤膏、贴上疤痕贴就能治好的,甚至,即便是手术治疗,复发了也比较高(单纯手术治疗后,复发率是40%到100%)。
最佳的应对措施,是规范就医,找靠谱的机构和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主流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是联合治疗,也就是搭配不同的医学手段,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
不过,具体如何选择治疗方向,以及治疗到什么时候,都需要和医生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