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专访黄群慧: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访客 2024-04-02 09:10:56 26862 抢沙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群慧 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 资料图

各地“因地制宜”谋划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上海提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要“勇争先、走在前”。

“上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先发优势。”4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群慧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无论从科学创新,还是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创新,上海都走在全国前列。

黄群慧认为,上海通过“从0到10”全链条创新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非常好。他建议,在“从0到1”方面,上海可以提高基础研发投入的比例,对标国际发达国家。同时,上海需要进一步探索“从1到10”的体制机制,包括健全通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获取报酬的市场化机制。

“这样上海就能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为全国做出榜样。”黄群慧说道。

3月27日下午,上海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会,专题学习“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黄群慧在学习会上作“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辅导报告。黄群慧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结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特点新形势,从历史维度、理论渊源、现实逻辑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作了深入阐释,着重就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的基本路径等谈了见解。

附澎湃新闻对黄群慧的专访实录。

澎湃新闻: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它和过往我们提到的生产力有哪些不同特点?

黄群慧: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从系统论角度理解新质生产力更为全面。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系统可以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维度进行解构。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生产力系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要素组成,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组合(如生产单元、企业、产业等)存在,是一个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功能的有机整体。

具体到新质生产力,从要素看,是新型劳动力、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前三个要素有时组合成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本身作为内容支撑又很重要。

新型生产力系统的结构,体现在产业层面,表现为新型要素优化组合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结构是要素的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载体。

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则体现为新型生产要素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带来的生产能力提升和效率改善,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

澎湃新闻: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如何理解这种“质变”?

黄群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作为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存在科技革命的“迸发”时期,但生产能力及其要素也都是经过了长期孕育的量变积累阶段,最后发生了质变,生产效率发生了革命性的提高,从而形成全球范围的新生产力形态。这种由劳动者、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而产生质变形成的新生产力形态,正是新质生产力所描述的核心要义。

澎湃新闻: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黄群慧:如果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看,首先在孕育期时是未来产业,高速成长阶段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时就是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往往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因为它作为支柱占比会很大,但增速未必快,另外还有一些衰退的产业。

现在之所以说是先立后破,意味着在未来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上要下大力量,使它们迅速成长起来,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当然未来产业也需要下大力量培育,比如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各个国家对未来产业具体发展方向重点布局可能不完全一样,但都符合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大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产业是有风险的,发展未来产业的资金供给机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有差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技术路径相对固定,可能在投资规模和相应的创新方向上会有一些可供选择的加大投入的地方,但未来产业技术路径往往还不是特别确定,风险还比较大,因此,当资金或资本市场去服务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时,可能情况会不一样,需要针对不同的产业创造有针对性的机制。

用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助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有新型劳动者,即对传统产业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进行转型升级,可以通过教育、技术培训来掌握相关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其次,从劳动资料或劳动工具来看,要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其转型升级。此外,传统产业中,中小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源以及获得相应的资金来支持其转型升级也很重要。

澎湃新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应该怎么做?

黄群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但还需要从几方面发力。

第一,强化新型要素供给,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在新型劳动者方面,壮大新质生产力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规模。在新型劳动对象方面,探索建立健全数据、信息等新型劳动对象相关的标准体系、政策举措、法律法规等,加快构建成熟稳定、可靠安全、运行高效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坚决清除妨碍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新型劳动工具方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通用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攻坚力度,着力提升现代新型劳动工具赋能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新型基础设施供给方面,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第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新质生产力载体支撑。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二是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三是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四是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第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新质生产力功能取向。一是促进创新发展。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超级创新生态系统,动态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便捷性、及时性,畅通“科技-金融-产业”的循环体系。二是促进协调发展。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促进绿色发展。以能源革命和绿色制造为突破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和以绿色制造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转型。四是促进开放发展。强化与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五是促进共享发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充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基础。二是深化使命导向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建立长期主义的激励导向、容错机制,更好地实现中央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主的使命。三是坚持市场中性原则,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市场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四是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治理和法律法规体系。

澎湃新闻:上海提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要“勇争先、走在前”,您认为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优势和挑战?上海发展好新质生产力,您有什么建议?

黄群慧:上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先发优势,无论从科学创新,还是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创新,都走在全国前列。当然上海提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要“勇争先、走在前”,是上海的使命,也是职责所在,结合总书记所说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上海的定位。

上海在布局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上海提出“从0到10”的全链条创新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我觉得思路非常好。

从全国来看,现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对有一些短板在于需要强调基础创新、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尤其是要加强基础性的研究,能够“从0到1”产生质的飞跃。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从0到1”的创新其实是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从整体来说,我们的基础研发投入还是短板,虽然我们的研发投入总体上现在已经相当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54%(2022年),总量还不错,但是我们的基础研发投入的占比和发达国家相差还比较大,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6.57%,“十四五”的目标是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与发达国家15%的水平还相差比较多。

像上海这些先进的地区,我觉得可以提高基础研发投入的比例,能够对标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基础研发投入比例,这是“从0到1”方面应该加大的基础研发部分。

另外,“从1到10”作为产业链条,应该努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因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也很复杂,链条里也会有很多被称为“死亡之谷”的陷阱,一旦陷进去,意味着产业链条断掉。实际上,这些年我们有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实现市场化、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还有待完善,上海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走在前”,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和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机制。

当然上海已经做得很好,整体的发展也非常好,但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从1到10”的体制机制,包括健全通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获取报酬的市场化机制,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去完善和创新。这样上海就能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为全国做出榜样。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86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