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江陵女子8年不离不弃,用爱唤醒沉睡的“植物人”丈夫

访客 2024-03-09 21:02:04 16229 抢沙发

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通讯员 王博 段胭脂

爱如春风拂柳,不离也不弃。8年时光,岁月匆匆如逝。妻子陈春娥的爱,如阳光穿透云雾,温暖了丈夫朱荆州的心房。

在湖北省江陵县三湖管理区(三湖农场)天星街社区,陈春娥照顾丈夫朱荆州的故事,每每被人提及都会竖起大拇指。2016年,朱荆州突发脑溢血,术后昏迷成为“植物人”。遭受重大家庭变故的陈春娥,顶着生活的沉重压力,自学护理技能,照顾久病卧床的丈夫。

每天喂食,换尿片,擦身子,拍打肌肉,帮助站立训练……陈春娥像照顾孩子一样,悉心照护丈夫。卧床8年来,朱荆州甚至从未生过褥疮。

陈春娥的不离不弃和用爱守护,让朱荆州的身体机能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如今,朱荆州已经能简单的表情反应,还能控制身体的部分功能。“我是他唯一的依靠,我不能放弃他。”陈春娥说,她有一个梦——她要创造奇迹,让丈夫真正站立起来。

陈春娥与丈夫朱荆州的结婚照(受访者提供)

突发疾病,丈夫术后成为“植物人”

上世纪80年代,三湖农场职工陈春娥虽还不到20岁,却在农场的食品厂担任生产组长,还年年获评劳模。

“我记得那时候,一个月24块钱工资。”陈春娥在家中排行老四,她还有2个姐姐和1个哥哥,另外还有1个弟弟,她说,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富足。

1990年底,媒人提着酒和点心上门拜访陈春娥的母亲。第一次与身材高大的朱荆州见面,陈春娥便动了芳心。次年元旦,朱荆州提来半边猪肉作为聘礼,与陈春娥办完婚事。

3月1日,陈春娥将自己的床安置在丈夫朱荆州的病床旁,方便日夜照护

婚后,朱荆州负责帮别人开车,陈春娥则继续在食品厂上班。1992年,女儿朱文娟出生,恰逢食品厂遭遇经营困难,陈春娥就在三湖农场的大街上摆摊卖水果。陈春娥说,那时候,尽管生活过得平淡,但是很满足。

平淡的生活一直维持到2016年10月13日,那是让陈春娥无法忘记的一天。她说,那年朱荆州才满52岁,正在三湖农场二分场帮别人耕田,中午休息时突然晕倒。

等陈春娥赶到医院时,立即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正在输液的丈夫目光呆滞,已经不能动弹,更无法与人交流。

3月1日,陈春娥在使劲挪动丈夫朱荆州,防止肌肉出现萎缩

“急性脑溢血,需要马上手术!”转到荆州一家大型医院,主治医生告诉陈春娥,朱荆州的情况很糟糕,即便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也存在极高的手术风险,而且手术费用也高,有可能“人财两空”。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救!”陈春娥很坚定,她只想竭尽全力救老公。依靠亲朋好友东拼西凑,陈春娥连夜凑齐了1.2万元手术费。

术后,朱荆州昏迷不醒,医生宣布,他或将长期成为“植物人”。听此噩耗的陈春娥,犹如遭受晴天霹雳,差点晕倒过去。

3月1日,陈春娥在为丈夫朱荆州做腿部训练

不离不弃,妻子用瘦弱身躯撑起家

术后的半年时间,朱荆州需要在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巨额的医疗费用,也让这个家庭一贫如洗。承受着巨大身心压力的陈春娥说,那也是她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丧失自我意识,大小便失禁,只有呼吸和心跳……那段不堪回首的时光,深深刻录在陈春娥的脑海中。

因长期卧床,医生需要从朱荆州的喉管处打开一个创口,以方便设备介入排痰。陈春娥说,最初的两个多月,她几乎彻夜不眠,最多一晚上起夜五次,生怕朱荆州喉咙积痰导致呼吸不畅。

3月1日,陈春娥在引导朱荆州进行站立训练,帮助他提升腿部控制力

更难的是定期检查。陈春娥要凭借她瘦弱的身躯,背着一百多斤的丈夫楼上楼下各科室跑。她说,每次完成一项检查,她就像生了一场大病。

不过,在朱荆州住院的第三个月,陈春娥真的生病了——因劳累过度,她晕倒在丈夫的病床前。

患难见真情。得知情况后,朱荆州和陈春娥的兄妹轮流到医院照顾。陈春娥的大姐家住沙市区,距离医院最近。

3月1日,陈春娥帮助朱荆州进行站立训练,在他颈部增加枕头

那段时间,大姐陈世琴每天赶早将一天的饭菜做好,姐夫张明堂则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送到医院,晚上夜深人静时才回家。

“早出晚归,坚持了半年。”陈春娥每次回忆这些暖心的片段,眼泪都止不住往下流。“这份恩情,我终生都不敢忘!”

为节省费用,陈春娥决定将住院半年的朱荆州接回家自己照顾。陈春娥将一楼的偏房改造成她和朱荆州的卧室。

一台电视机、一张护理床、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卧室——这是朱荆州的全部世界,但他却不孤独,因为陈春娥一刻也未曾离开他半步。

3月1日,陈春娥在为丈夫朱荆州的气道创口更换纱布

无微不至,为照顾丈夫自学护理技能

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朱荆州,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肌肉萎缩和关节变形。为了避免丈夫变得更糟糕,陈春娥每天坚持为他拍打肌肉,帮他活动关节。

为了方便朱荆州翻身,陈春娥特地在康复床上加装软绵枕;为防止脚部受凉,陈春娥找来旧棉布缝制了保暖鞋套,虽然没有硬鞋底,但却能更好的保温御寒;为了增强床垫透气性能,陈春娥买来材料,结合护理床的尺寸,为朱荆州缝制了透气效果好、方便清洗的专属床垫……就连朱荆州翻身,抬脚,抬手臂等一系列训练动作,陈春娥都自制了“辅助器具”。

因长期依赖设备吸痰,朱荆州的气道创口不慎感染发炎,创口流出大量脓液。面对这样的棘手情况,久病成医的陈春娥显得成熟多了,她找来医药箱,按照自学的护理知识,为朱荆州清创消毒,然后用纱布进行包扎。

3月1日,陈春娥在为丈夫朱荆州的气道创口消毒杀菌

没过几天,陈春娥在换纱布时发现,朱荆州的气管创口逐渐恢复正常,喉管也没有出现脓液。“这些技能,都是一点点积累的。”陈春娥说,曾有好心的医生劝诫她,丈夫可能永远也醒不过来,劝她“不要做长远打算”。

“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我,我要是放弃了,他该怎么活?”陈春娥不甘心,她说,她要创造奇迹。

闲暇时,陈春娥会凑近朱荆州的耳边,讲述他们一起走过的美好岁月。有时,讲着讲着,她自己却泪流满面。

3月1日,陈春娥在照护丈夫朱荆州

一次,陈春娥在丈夫耳旁讲话时,她无意间发现,朱荆州一度呆滞的眼神竟看向了她。医生解释称,朱荆州的大脑控制能力正逐渐恢复向好,“这种奇迹的出现离不开家属无微不至地照护。”

可好景不长。2018年,朱荆州患上术后癫痫,这再次让陈春娥遭受巨大打击。朱荆州每次发病时,全身抽搐,陈春娥却无能为力。

医生为朱荆州指定了药物治疗方案。在照护朱荆州的日程中,陈春娥又多了一项喂药的重任。“每8小时喂一次药,3年多,没落下过一次。”陈春娥说,她依然相信奇迹。

2019年9月2日,朱荆州颤抖地写下“中国”两个汉字,妻子陈春娥发朋友圈庆祝(受访者供图)

大爱如山,8年坚守唤醒沉睡的丈夫

“三年了,第一次拿笔写了两个字!”这是2019年9月2日,陈春娥激动得在朋友圈分享的一句话。当天,正在引导丈夫进行四肢训练的陈春娥,尝试让他在纸上写字。

令人惊讶的是,此前只会乱涂乱画的朱荆州,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中国”两个汉字。陈春娥说,她有一个梦:她希望能创造奇迹,让丈夫能真正站立起来。

初春时节,当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朱荆州和陈春娥家探访时,偶然发现他们家门口越冬的太阳花正逐渐苏醒,为这个春寒料峭的时节带来了几分生机。

3月1日,在陈春娥8年不离不弃地精心照护下,朱荆州从当初的“植物人”日渐恢复向好

“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会儿。”“今天又有进步了!”屋内,陈春娥正如常给朱荆州进行康复训练。

一张护板有些生锈的护理床,被陈春娥慢慢调整成垂直于地面的角度。借助腹部和胸部的束缚带,朱荆州的身体紧紧贴在床面。

随着陈春娥操控倾斜角度,朱荆州身体逐渐呈现直立状态,两只握在护栏上的手愈发用力,脚掌也慢慢贴近床头。此时,支撑朱荆州身体保持站立状态,主要依靠腿部的力量。

不过,坚持不到半小时,朱荆州便使劲拍打护栏,意在告诉陈春娥:他训练得累了,需要休息。

2022年,陈春娥与丈夫、母亲,在自家门前拍摄的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如今,除了每天帮助朱荆州完成的基本训练科目,陈春娥还会将丈夫背到轮椅上,推出家门晒太阳。

今年即将迈进60周岁的朱荆州,看上去并不显老。或许是陈春娥照顾得太心细,以至于让极目新闻记者觉得,眼前的朱荆州,不太像一位卧床8年的病人。

目前,朱荆州身体的不断向好变化,正让陈春娥看到希望。她说,丈夫的脚部已经有些知觉,术后癫痫已有3年未发病,而大小便失禁也得到明显改善。

“我相信,我的梦不会太远。”陈春娥眼神坚定地看着门口的向阳花。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摄)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22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