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围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袁国华代表提多项建议

访客 2024-03-07 21:03:17 23662 抢沙发

作为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产业集聚发展的“增长极”和扩大开放合作的“新高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自设立以来如何肩负使命持续探索发展?答案将体现在持续推进的答题过程中。

“去年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我个人和上海代表团关于新片区提的一些建议和议案,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都得到了回应,有些已经落在行动上,有些已经取得了效果,有些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袁国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袁国华继续就临港新片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建言献策,围绕的主题包括离岸金融、跨境数据、相关税收政策等。

值得关注的是,自设立以来,临港新片区始终保持开放力度不减、改革强度不减、发展势头不减。根据2023年8月披露数据,设立后的四年时间里,临港新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2%,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8%,全社会固投年均增长39.9%,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44%,税收年均增长16.2%。

“应该说在全市当中起到了‘发动机’和‘增长机’的作用,特别是去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仍然是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并且前期的增速已经比较高,这个数据还是非常亮眼的。”袁国华强调,过去这些成果得益于国家、社会、上海市,包括浦东新区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

2024年则是临港新片区成立五周年的关键节点,将聚焦重点领域,抓好重大项目、重点区域开发,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活品质,充分打造“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为上海市的发展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建设国家级数据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袁国华的建议之一围绕跨境数据。值得一提的是,临港新片区已具备发展国际数据产业的必要条件,目前已经被赋予建设“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的重要任务。去年10月,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也已在临港正式揭牌。按照方案,到2025年,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将重点打造形成10个高能级国际数据合作平台,50个以上数据便捷流动和国际合作创新场景,集聚100家头部企业,达到1000亿元的数据产业规模。

临港新片区

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不少瓶颈。袁国华指出,第一,国际数据赋能作用受局限。我国在战略性前沿产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如金融、高端航运、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等方面,面临国际数据合作的不足和全球数据资源应用的局限性。此外,缺少有效的国际数据流通合作机制。

第二,跨境数据合作模式不完善。我国在数据交换、APP加速、云计算托管等方面还未能建立起高效、便捷的国际服务体系。特别是在连接上海与新加坡、欧美与亚太等重要经济体的数据交换方面,缺乏有效的跳转枢纽。此外,国际数据加工服务尚未形成规模。

第三,国际数据产业生态不完备。我国缺少数字跨国企业总部及其亚太或全球数据中心的集聚。增值电信业务外商投资股比限制等法律法规限制,阻碍了国际云计算龙头项目的落地。数据服务企业在海外布局方面也存在不足。

为解决上述瓶颈,袁国华建议,参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等建设模式,将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升级为国家对外合作开放平台,同时建议国家层面支持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进一步加快国际规则对标、数据跨境流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袁国华还建议聚焦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核心功能,构建一批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四梁八柱;打造一批国际数据赋能领域;探索“两头在外”数据合作;集聚一批国际数据服务企业。

例如,在探索“两头在外”数据合作方面,袁国华具体提到,充分利用国际数据港功能型数据中心,探索“两头在外”数据交换、APP加速、云计算托管等业务,为上海与新加坡、欧美与亚太区域的数据交换提供跳转枢纽。发展“来数加工”服务业态,支持企业创新开展国际数据加工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临港新片区在探索建立合法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方面一直在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就在今年1月,《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已正式发布。

根据《管理办法》,企业在流通一般数据清单内的数据,需遵循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管理要求,通过“临港新片区数据便捷流通公共服务管理平台”进行申请备案后,可自由流动。在此过程中,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将提供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服务和日常监督。同时,为方便企业在重要数据目录发布后更便捷地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临港新片区在上海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建立了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作为国内首个设立在一线的服务中心,将为企业提供材料受理、咨询、初审等一系列服务,为新片区企业打造了绿色通道。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据处处长陆森彼时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自去年以来,数据跨境流动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特别对很多企业来说,数据跨境助力他们开展全球业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其强调,临港新片区前期在促进数据跨境流动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有基础来率先推动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的编制和落地。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今年临港新片区将率先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金融理财、高端航运、国际贸易、生物医药、文化出海等重点领域的具体场景,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和专家组成工作组,陆续发布一批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而第一批相关清单预计最快在3月发布。

探索离岸账户功能拓展、建设离岸金融市场

袁国华表示,在临港新片区探索离岸账户(OSA账户)功能拓展,是上海和中国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进一步提升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然而,与英国伦敦、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相比,当前我国离岸账户体系受到限制较多。主要面临“相关制度建设滞后、部分监管边界不清、经营币种受限、业务范围狭窄、参与主体有限”等瓶颈。

临港新片区西岛金融中心钢结构锥体提升完成,这是钢结构锥体提升完成的西岛中银金融中心项目南北塔楼(11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为此,袁国华建议,首先要积极拓展离岸业务试点范围。

一是扩大离岸银行机构业务资质试点,探索扩大参与离岸业务的主体范围,完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机制等。二是推动离岸金融机构多元化,有序放开抗风险能力强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机构的离岸金融服务。三是允许上海两家持有离岸牌照的银行试点推出“OSA+”账户,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实现OSA账户内资金完全可自由兑换。四是扩大离岸金融业务范围,拓展离岸资金可以参与的要素市场。五是拓展离岸金融业务服务对象,当前OSA账户主要服务于优质的“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需要向更为广阔的客户群体开放。

另外,要建立健全离岸金融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大经济体特征相适应的离岸金融配套法规。

袁国华具体指出,一是建议及时修订《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制定《离岸金融业务管理办法》,形成更加完备的制度性框架。二是建议对标国际通行监管规则,明确允许离岸银行可比照海外银行的业务范围开展业务,包括离岸理财、外汇衍生品等。同时明确离岸银行的监管部门,明确发行大额存款证等主动负债工具的监管申报路径,进一步打通堵点难点。

在重点税收领域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

袁国华建议的第三大关注点在于临港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税收政策。

2019年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明确,要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包括对境外进入物理围网区域内的货物、物理围网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和服务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扩大新片区服务出口增值税政策适用范围,研究适应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新片区税收政策。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研究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在不导致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前提下,探索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安排。

这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洋山港四期无人码头。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袁国华提到,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政策是临港新片区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的重要制度保障,需要中央给予更大力度政策支持,在重点税收领域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支持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他指出,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于,第一,在重点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方面,目前临港新片区对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四大重点产业的法人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离岸贸易、资金管理中心等符合新片区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并未纳入重点产业目录,同时缺失对资金管理中心对外贷款服务减免增值税的相关政策。

第二,在境外投资以及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政策方面,临港新片区目前缺乏有关境外投资的财税政策,企业税率较高;自由贸易账户目前的活跃度也不高,自由贸易账户本质仍是在岸的账户体系,不利于离岸业务的开展。

袁国华提出相应建议,首先,支持对注册在临港新片区并开展实质运营的重点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按规定程序制定重点产业目录。新制定的重点产业目录建议在四大产业的基础上纳入离岸贸易、资金管理中心等符合新片区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同时对资金管理中心减免对外贷款服务相关增值税。

其次,支持对临港新片区的重点产业从事与其境内业务相关的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同时,对临港新片区内企业来源于境外符合条件的所得,在汇回自由贸易账户时,实施企业所得税递延纳税。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66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