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专访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治医师司徒明镜:儿童青少年患者比例明显升高,大量临床需求未满足

访客 2024-03-03 12:11:25 21582 抢沙发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患者群体数量、比例明显提升。

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约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为6.3%,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为1%—1.5%。各类精神障碍疾病给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

2023年,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门诊就诊量约3.5万人次/年。2月28日下午,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诊疗高峰论坛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成立大会在华西医院召开。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会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相关问题,专访了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治医师司徒明镜。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治医师司徒明镜 受访者供图

“儿童心理疾病症状与成人相比不典型,病因多是积累形成”

NBD:您在临床上观察到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较过去有什么大的变化?

司徒明镜:第一个大的变化是从门诊到住院患者的就诊量来看,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了。过去患者基本以成人为主,现在在成人病房都有较多的青少年。

另外,儿童青少年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在先天及后天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不断累积形成的。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在初高中年龄段首次来就诊的患者非常多,但梳理后发现,这部分孩子在发病前可能已经长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个性特征问题、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等等,但在早期时没有及时发现、重视,没有得到引导和解决,然后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遇到一个导火索时,早期埋下的问题就爆发了。

NBD:临床上,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针对成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诊疗手段有什么不同?

司徒明镜: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起病的精神心理问题,其临床表现与成人相比是不典型的。如成人的抑郁、焦虑表现为明显的情绪低落或紧张担忧,儿童青少年可能会表现为容易发脾气、不愿意上学、沉迷玩手机、熬夜打游戏、各种身体不舒服等等。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更专业的经验和技术进行判断。

在干预时,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神经系统还在发育过程中,很多症状表现不成熟,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干预时,不仅要注意其神经发育的特征,也要对其面对的社会心理因素、个性及环境状况进行梳理。这些因素都和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密切相关,我们不仅要控制症状,也要基于前述背景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如果没有根据患者的独特性去制定干预方案,可能出现误诊、漏诊或治疗效果欠佳,最终导致患者症状迁延不愈,甚至是进展恶化。

因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各个环节与成年人相比都有其独特性,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达到促进他们整体综合康复的目的。

NBD:那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诊疗较成人更有难度?目前有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诊疗规范吗?

司徒明镜:是的,因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性更强。很多医生可以诊疗成人心理卫生问题,但触及到儿童,就涉及到对发展心理学、儿童精神病理学、药物干预特点不够了解等问题。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对于其症状的感知、表达、分析、调控能力相对较弱,许多问题需要依靠家长、教师等第三方的观察、描述和引导,均可能增加问诊和干预的难度,对于医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

目前,临床上已经有了很多循证研究、指南、专家共识等针对青少年儿童各类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科学干预规范。但在实际临床操作时,部分临床医生缺乏相关的专业性培训,可能医生拿到了诊疗方案,但在跟临床实际结合时却容易出现问题,这也会影响到干预效果。

我们的儿童精神科医生是非常缺乏的,我们目前也正在加强本专业的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后教育,同时与国内各大儿童心理卫生中心联合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范和标准制定,争取在儿童精神科医生与患者比例上实现进一步平衡,从而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NBD:作为父母或学校老师等,应该如何尽量在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司徒明镜:首先大家应该增加对于儿童青少年正常状态与异常现象的了解,出现问题切忌只看的“冰山一角”。比如当孩子出现厌学、沉迷手机等情况时,家长或老师需要在干预之前,梳理看看这些现象背后是否已经存在睡眠障碍、异常情绪、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是否被我们所忽略了。这也是我们作为专业人员持续跟家长做的工作,要引导家长调整他们的关注重点到更合理或者是更关键的一些维度,而不是只看表面行为或者是学习状态的改变。

“针对儿童心理疾病的药物非常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NBD:在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药物方面,目前有专门的药物吗?还是对成人用药加以剂量调整?

司徒明镜:目前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各类精神疾病治疗的药物获批使用的非常少。绝大部分相关药物获批适应症一般是针对18岁以上的人群,主要是因为伦理要求很难在未成年人中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或者药物说明书的更新速度不及临床研究进展等。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儿童青少年存在“超适应症”用药的情况。但是这类超说明书范围使用的药物均要求提供高标准的循证证据,充分证明其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做好充分知情告知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同时密切随访患者的症状变化及健康状况。

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的用药比较个体化,并不是一定在成人基础上进行用药调减。临床医生要在规范的指标中去把握,针对个体化的患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药物治疗方案。

NBD:那么对于研发精神疾病药物的药企而言,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药物开发是否是可尝试的研发方向?

司徒明镜:从临床需求来说,这是有必要的。但从伦理上讲,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临床试验受到严格限制。任何临床试验都存在一定概率的风险,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认证。这也导致了很多药物无法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而只能在成人群体中进行试验。这也导致了前面说的为什么很多精神药品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目前都属于超适应症用药。

NBD:除了用药之外,在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临床诊疗中,还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司徒明镜:现阶段,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临床需求还远远未得到满足。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识别出来,从社会、学校到家庭层面也越来越重视。

但从干预层面来讲,专业的医生、护理、心理治疗、康复、社会工作者等群体的比例仍是很低的,尤其是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各大医院的心理咨询及治疗门诊一号难求,绝大部分患者的心理治疗需求长期难以满足。

另外,一部分儿童青少年可能度过了急性期,进入了稳定状态。这时他/她需要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比如复学返校等。这一时期需要社会工作者的支持、学校社会的接纳,这些需求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只有实现了医、校、家、社整体结合的综合帮助,才能比较完整、系统地帮助各类儿童青少年患者在疾病预防、症状控制、康复训练、避免复发、回归社会等各个环节满足其现实的需求。

每日经济新闻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58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