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探展 | 这场80多年前的壮举,改变中国建筑史格局

访客 2025-07-27 11:19:31 20432
探展 | 这场80多年前的壮举,改变中国建筑史格局摘要: 1939年夏天,一支特殊的队伍从昆明踏上了穿越四川的行程。173个日夜,35个县,730处古迹……他们以测绘仪、胶片、笔...

1939年夏天,一支特殊的队伍从昆明踏上了穿越四川的行程。173个日夜,35个县,730处古迹……他们以测绘仪、胶片、笔、纸为“武器”,在战火中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明抢救行动。

7月26日下午,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市美术馆主办,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的“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在成都市美术馆A区启幕。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这是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披露营造学社在80余年前所摄的具有代表性的700余张照片,该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一次古建策划的“逆时代”壮举

1939年-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曾在巴蜀大地完成了一次古建策划的“逆时代”壮举。学社成员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在抗战大后方四川,进行了173天的川康古建筑调查以及以李庄为据点的重要田野考察工作。

1939年8月至次年2月,梁思成、刘敦桢带领莫宗江、陈明达等助手,在四川省和西康省(1939年成立,1955年撤销)进行古建筑野外调查。半年时间里,他们走访了35个县,调查了730余处汉阙、崖墓、摩崖、古建等古迹,并通过对大量汉阙、崖墓和石窟中石仿木结构的考察,推知了中国汉代木结构建筑的“真面目”,为唐代前的建筑史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同时,这次川康考察也对四川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调查与记录,从广元千佛崖的奔走呼号,保护当时的古建不受道路扩展爆破损伤,到首批对大足石刻进行系统性调查等,他们为国家、为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也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与数据。

1940年,因战火再迫,中国营造学社与同济大学、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迁往李庄,逾万名学者与学生在此汇聚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学术精神的文化方舟。时局艰难,贫病交加,梁思成外出典当物品,赴重庆寻求研究经费支持学社运转;林徽因胞弟在空战中阵亡,自身卧病在床……但在夜晚李庄的陋室里,学术信仰比烽火更加闪亮——梁思成、林徽因在马灯昏黄的光晕里,讨论、构筑出《中国建筑史》,结束中国没有由国人自己书写的建筑史的局面。

他们重构了中国建筑的话语体系,更彰显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学术报国”的精神内核。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一次珍贵的系统性首展

此次策展过程中,美术馆里一支由建筑学、艺术学、设计学等多学科背景构成的年轻策展团队,历时180天,外出考察调研近10次,跨越数千公里,梳理数万字文献资料,从遗留下的3100余张照片中遴选,首次大规模、系统性披露了具有代表性的近700张照片、100余份手稿及数字化成果,并用现代艺术手法进行视觉转译,以两大板块“逆时代的173天”“李庄!李庄!”呈现那段80余年前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的故事。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展览展陈通过学术文献与视觉融合的方式,以刘敦桢先生的《川康调查日记》视角与田野调查照片带领观众追随学社足迹,走过复刻的李庄工作室、渠县汉阙田野考察场景,闻墨香、触摸建筑浮雕,配以后人口述、AI动效、点云数据等十余处影像资料,为观众精心构建出沉浸式体验空间。

80余年前,中国营造学社带着测绘仪、胶片和笔记本深入四川,在战火中抢救下730处古迹的影像数据,书写下《中国建筑史》。他们用丈量古建的脚印、陋室里校勘手稿的油灯,完成中国建筑史学科奠基。今天,他们的后人在展览开幕式现场齐聚一堂,对谈、回忆、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现场观众一起向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文化守护者们致敬。

每日经济新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