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在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机构监管方面,上海机构众多,特别是中小法人机构一直是上海局监管的重点,包括非营利机构、保险类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从这两年处置的几个风险案例来看,从法人层面,党的建设弱化虚化、公司治理形同虚设、股东内部人控制等还是普遍存在的,有一些机构被大股东掏空现象也存在。
“为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法人机构重点抓好总行和总公司牛鼻子,只有上梁正了下梁就歪不到哪里去。”王俊寿指出,上海局特别强化对股东行为激励考核,约束机制的设计、“三道防线”的建立,以及风险为本,合规文化的培育等,培塑一批模范生,惩戒一批坏孩子,抓两头带中间,分支机构实施差异化地开展良性退出机制,同时还推动有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也成立了相关的党组织,这也是上海金融机构的特色。
据他介绍,在行为监管方面,2022年上海纳入口径内的消保投诉为8.1万件,占全国将近20%,到2023年前9个月,经过两年多深化治理,已经下降到5.7万件,占比已经低于15%。具体来讲就是围绕主题年开展了对维护合法权益的持久战和打击非法投诉消保的攻坚战,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自律他律相结合,主动下访和接待信访相结合,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王俊寿表示,上海局跨部门打击代理退保黑产、信用卡反催收联盟,两年来已配合打击相关案件超过30起,涉案金额超过8000万元。也加大对不法贷款中介的线索摸排,强化新兴协同打击力度,2013年以来上海累计侦破信贷领域经济犯罪案件20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超1亿元。
“未来我们将按照总局牵头建立的监管责任归属认领机制和兜底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确保一切金融活动,特别是非法金融活动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担责。另外我们积极牵头打造清廉金融文化,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也是行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营造多管齐下协同共治的局面。”王俊寿说道。
在功能监管方面,主要是开展跨类型机构横贯式检查。以供应链专项结合调查为例,上海局对辖内127家各类金融机构有供应链业务开展数据分析,从数据异动、平台合作、行业分布等多个维度对全辖银行机构进行画像,从中筛选出32家机构开展非现场稽核,对4家重点机构开展现场检查,最终发现并揭示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存在的风险隐患。
王俊寿表示,穿透式监管方面,主要是要恪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运用科技赋能的力量。
一是强化对中小法人股东股权的穿透,围绕股东入股资金,隐藏关联方关系网络,分红资金去向等开展穿透。督促部分违规股东完成股权清退和转让。
二是强化资金流穿透,比如开展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穿透工作,建立了股东互投、股东代持等10余个模型。上海局建立各种检查模型将近200个,贯通银、保、信监管数据源,穿透揭示保险资金通过层层嵌投向高风险领域股东关联方等问题隐患。
三是强化业务实质穿透,比如选取部分银行互联网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开展线上智能分析监测,针对疑点开展现场核实,发现部分普惠业务存在企业画像不准,虚增贷款规模。
在持续监管方面,试点在上海对中资法人机构高管开展持续监管,建立高管准入后持续监管评价机制,定期开展高管持续合规培训测评,形成任职资格申报审查,任职持续评估。
王俊寿强调,不能一次高管资格过了就一劳永逸,每年有一定的比例对他们履职进行考核,就是持续监管的一种形式。对市场准入、重点业务案件等开展后评估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无例外。对投诉问题整改、股权关联交易专项整治,支持经济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督察等开展“回头看”这些举措,要力争做到动态性、完整性和持续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