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今日海上”长三角中青年美术邀请展与“今日维也纳”激活未来——维也纳当代艺术展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同步启幕,这不仅是海派艺术馆自主策划的“今日”系列展品牌的焕新升级,更以独特的对话形式,搭建起东西方文化深度交流的桥梁。
走进海派艺术馆,从一楼展厅到二楼展览现场,观众们穿梭于长三角艺术与奥地利当代艺术之间,感受着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既可看到长三角地区艺术界的包容雄浑、大气秀美,也可以清晰感受到奥地利艺术的探索思辨、典雅温暖,为观众带来一种别样的艺术审美体验。
作为海派艺术馆的高品质学术系列展览品牌,“今日”系列展览自2023年亮相以来,便凭借其学术定位与开放包容的姿态,深度扎根于上海城市文化肌理,构建起艺术与公众、传统与当代、地域与世界之间多维度的对话桥梁。展览总策划李磊与张建华表示,经过两年的发展,这一艺术展览品牌试图以更宏大的格局实现中国长三角与欧洲艺术的对话场域,实现东西方艺术的深度碰撞与交融。
展馆现场
今日海上:看见长三角的文化底蕴与创新力量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板块,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江南水乡的温婉诗意与现代都市的创新活力在此交融碰撞,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此次“今日海上”长三角中青年美术邀请展,堪称对这片沃土艺术成果的一次大巡礼。展览汇聚120位长三角地区中青年美术家的210余件佳作,涵盖中国画、油画、雕塑、漆画、水彩画、装置、综合材料、新媒体等多元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中,既有艺术家们对传统技法的创新突破,也有对艺术意境的新探索。海派艺术馆馆长、上海市美协副主席李磊表示,这些作品从“观念与态度”“传承与创新”“科技与艺术”三个不同的版块,展现了长三角地区艺术创作的丰富面貌,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思考。
“今日海上”长三角中青年美术邀请展现场
《黄叶一醉 》陈危冰 纸本设色 2020年
展览中,可以看到艺术家们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时代切片:有的用纪实摄影定格长三角城乡融合的细节,有的以装置艺术呈现数字时代的人际连接,用独特的艺术语言阐释自己的艺术观点和生活态度。这些作品拒绝宏大叙事,却在微观视角中展现出社会变迁的温度,让艺术成为理解当下的“视觉日记”。
《 泡泡·3 》黄焕娱 布面油画 2024年
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方面,海派文化本就是多元融合的产物,展览中,艺术家们或以当代手法重新诠释水墨、非遗、园林等传统元素:或在宣纸之上以解构主义手法重构山水图式,或借人工智能技术让苏绣纹样在数字空间中“生长”。学术主持、知名评论家朱国荣表示,“就传统艺术而言,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始终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变和更新的。20世纪初,西风东渐,中西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到后来也成为了传统。对传统作当代表达,其实就是对艺术的传承。所谓守正创新,是创新中不能抛弃传统的好东西,即关于笔墨、人品、写意、迁想等艺术规律。”
《黄山孤松 》 顾村言 纸本水墨 2024年
在科技与艺术板块,可以看到科技对艺术的赋能日益成为艺术家关注与投入的兴趣点,许多作品在主题表达上将现实生活与人工智能、哲学理念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迸发出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创新活力,折射出 2.0 版的时代光斑。
《中国式地图之西安水墨》司尚林 木板与亚克力 2018 年
对于“今日海上”系列的展览,策展人陈屹说,无论是策展还是现场布展,都带给他二次创作的兴奋与激情,“这是独属于策展人的骄傲与自豪。是于艺术家及其作品中的完全融合,更是作品诠释出了艺术家的气质,侧耳倾听,来自于数百件艺术作品的呐喊,展厅的空气中,不断地凝聚出辉煌和非凡。”
“今日海上”长三角中青年美术邀请展现场
“今日维也纳”:激活未来,呈现奥地利当代艺术
同时展出的“今日维也纳:激活未来——维也纳当代艺术展”,由奥地利策展人玛格丽塔·桑德霍夫策划,全面呈现了奥地利当代艺术的蓬勃生态。展览以充满思辨与美学张力的框架,汇聚绘画、雕塑、摄影、影像、时尚与数字艺术等多元媒介,集结了27位当代艺术家——既有代表奥地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知名艺术家,也有锋芒初露的新锐力量,其中多件作品为展览特别创作。
海派艺术馆“今日维也纳:激活未来——维也纳当代艺术展”
据玛格丽塔·桑德霍弗介绍,这一展览的核心是探索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其中“自然”被视为一个全面的、有生命的系统。通过艺术探索,展览以严肃、批判的态度,同时也不乏幽默和讽刺的方式,反思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
《风景中的女人》伊丽莎白·冯·萨姆森诺夫 2020年,博物馆复制版,艺术微喷,摄影:Leo Pluschkowitz
展览以马佳的巨型装置拉开帷幕,将废弃的输油管道转化为富有前瞻性的艺术宣言。伊丽莎白·冯·萨姆森诺夫的诗意摄影作品深入探讨了与地球的联系,而安吉莉卡·洛德勒的青铜雕塑则创造出一种审美上的和谐统一。马蒂亚斯·凯勒的作品直面反乌托邦式的景观,莱娜·基恩策尔则将工业地形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塞夫达·奇库托娃精致的水墨画将人物与动物形象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和谐的统一。
乔治亚·克雷默,《无题(为上海作)》 2024,摄影,墙面黑墨 维也纳,2025
乔治亚·克雷默打造了一个兼具自然与人工特质的乌托邦室内空间,而多萝西娅·戈尔茨在其数字绘画中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艾娃·施莱格尔、瓦莱丽·梅西尼和达姆扬·米诺夫斯基的增强现实作品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乔治亚·克雷默再次回归,以两个巨大的手相互伸向对方的装置,传递出希望的信息,而奥托·齐特科的石版画则释放出线条在动态自我赋能中的自主性。
西尔克·格拉宾格,《汇聚》 2024,视频、声音、循环播放、2分4秒,西尔克·格拉宾格与知识马戏团、林茨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合作 维也纳,2025
西尔克·格拉宾格与机器狗的表演,营造出人类、动物和机器之间平等而狂喜的邂逅。格瓦尔德·罗肯施奥的动画作品探讨了自然与虚构之间模棱两可的联盟,而尼娜·里克·施普林格的摄影记录了世界日益抽象的轨迹。克拉迪亚·拉赫纳与AI合作,生成未来主义的花卉静物,其视频作品构想出人类、植物和AI之间富有远见的共生三元组。艾里斯·安德拉舍克的绘画在神话与现实之间徘徊。
《快乐》 艾里斯·安德拉舍克, 2025,粉彩与墨彩于仿羊皮纸,维也纳,2025
展览的最终,绘画强势回归:除了克里斯蒂安·施瓦茨瓦尔德的模糊绘画外,艾娃·贝雷辛和奥尔加·谢布利基娜的作品在梦境与无序之间徘徊。海莫·佐伯尼格将绘画转移到数字领域,而古恩特·塞利哈尔与洛雷达娜·塞利哈尔则让垂暮的自然本身成为抽象画的创作者。
策展人表示,“今日维也纳”激活未来邀请观众通过美学邂逅发现新视角,以艺术回应紧迫命题,构建文化间对话桥梁。通过美学体验,展览旨在激发进步的思考,激发对未来的愿景。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5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宫外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ai.cn/7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