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采购商安抚中国工厂:订单不会撤 供应链依赖彰显中国制造实力!在美国对华实施关税政策的情况下,海智在线这一连接全球28万采购商与70万家中国工厂的工业零部件数字化平台,其每日询盘数量并未显著减少。这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底层制造能力的依赖。
近期,平台上不少美国采购商与中国出口企业一样选择了观望态度。对于已经下达的订单,美国采购商反而会宽慰中国供应商,表示“放心,订单不会撤”。
海智在线具有上海鲜明的数智化基因,通过200多个数字标签,围绕设备、工艺、产能、经验、场地等生产要素,对中国的海量制造工厂进行精准画像打标。目前已有70万家中国工厂在该平台注册。同时,平台吸引了全球28万家采购商注册,其中有107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通过平台下单。采购商只需提供非标零部件图纸,平台就能高效匹配合适的供应商。
据海智在线副总裁米永东观察,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平台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反应不一。大型企业由于全球布局和多元化的供应商选择,在迫于关税压力放弃中国供应商后,仍有其他区域的供应商备选。但美国中小企业则别无选择,他们的供应链几乎都在中国。这些中小企业一方面调整价格,将关税因素考虑在内,提高产品终端售价;另一方面则稳住中国供应商,明确表示“货肯定要,但可以慢慢发”。
那些看似还有选择余地的美国大企业,也不排除通过其他方式,将部分难以攻克的核心部件制造再度“分包”给中国。据平台掌握的线索,一些美国巨头已将采购订单交给其他国家和地区,但后者未必能完全胜任,继而又向海智在线询盘,把一些难以攻克的制造部分二次发布,诚邀中国工厂接单。
海智在线上一个真实案例颇具代表性:某海外企业设计了一款运输箱,涉及近60个零部件,包含多种材质,工艺要求复杂。设计方案先交给了以色列供应商,得到的回复是需要三年时间才能从图纸到产品落地。该企业随后找到海智在线,平台发挥对海量工厂的调度和集成能力,很快凑齐供应商,仅3个月就交出了成品。
米永东认为,美国要恢复其“工厂能力”至少需十年之功,而恢复“工程师能力”可能耗时更长。他举例说,一家美国电解槽高新技术公司向中国企业求助,希望帮助生产200块双极板,但提供的设计图让中国工程师哭笑不得——双极板厚度足有6.5毫米。海智在线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将双极板厚度降至4.2毫米,这一改变意味着在确保品质情况下,原材料成本可节省30%以上,相同单位体积内又能放置更多双极板。正是有了中国工程师的帮助,这家美国创业公司在效率和成本上显著优化,现已完成两轮融资。
在海智在线平台上,依靠中国工程师,挪威氢能源企业实现了制氢硬件产品从原型到量产的转化,美国航空航天企业的储水罐的产品可靠性也因采纳了中国工程师的不锈钢水杯深拉伸工艺而大幅提升。
“制造业的经验值用则进、废则退,干得越多才越有长进。中国的工程师们在实践中愈发能干,这是中国对抗非理性贸易壁垒的最大底气。”米永东说。
海智在线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工业零部件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按需制造,旨在提升零部件行业采购寻源效率,完善各类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海智在线依托平台的工程设计能力和数字化产能调配能力,为新兴产业链的产品研发和后端生产供应链落地提供全流程产品交付解决方案。
自成立以来,海智在线致力于在生产制造领域实现时间坍缩和空间折叠,以增强中国供应链效率和能力,畅通创新“最后一公里”。未来,海智在线将继续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使中国产能服务世界制造,实现“用工艺地图瞬间再造世间万物,用生产协同轻松满足世界需求”的美好愿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宫外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wai.cn/6881.html